(三)农田水利设施
境内河流众多,水源充沛,水利条件得天独厚,都江堰水利工程举世闻名。新中国成立后,除进一步整修都江堰内、外江各干渠外,还新修了人民渠、东风渠、三合堰、湔江堰、头堰、乌木堰、玉溪河引水工程、九龙滩提灌工程及一大批水库、塘堰;近年来又新建了一批沉井和喷灌。到1990年全市有水利工程27 450处,积蓄、引蓄水能力361 397万立方米,其中有效总引提水能力357 31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6.6万公顷增加到39.55万公顷,增长1.37倍。
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的玉垒山下,是我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效益的一个驰名中外的古老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后,对都江堰内、外江各干渠进行了整修,新建了人民渠1—7期工程、东风渠5—6期工程,使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2万公顷,扩大到现在的73.8万公顷。灌区南至仁寿、青神、北到绵竹、绵阳,西达大邑、邛崃,东通简阳、资阳,跨越岷江、沱江和涪江三大流域,灌面达6个市、27个县。该工程由鱼咀、飞沙堰和宝瓶口3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