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场现代化试点队——五分场二队
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是黑龙江省进行现代化试点的单位。二队地处友谊县, 三江平原中部, 是北方寒温带一年一作、条件较好的旱粮产区。
(1) 五分场二队试点历程。1977年, 国务院为了加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决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从国外引进必要的先进设备和技术, 进行试点。国家建委和原农林部将这个任务交给黑龙江垦区, 最后落实到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这个队一直是全国农垦系统的重点机械化生产队之一。在 “文化大革命”中虽然遭到破坏, 但仍有较好的农业生产基础。1974—1976年粮食平均亩产200公斤以上, 1977年平均每个农业工人负担耕地4.2公顷, 生产粮豆6.95吨, 商品率42.5%。其自然条件、生产基础和经营发展水平有条件被选为引进国外技术的试点单位。
1978年春, 国家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引进一套具有70年代先进水平的农业机械设备, 共62台(件), 在该队进行农业现代化试点, 其中拖拉机7台, 联合收割机3台, 四种型号的收割机9台 (件),田间作业机具20台, 畜牧机械7台, 植保机械2台,圆形喷灌机2台, 农田工程及其他附属机械12台。1980年又增补7台国内外机械。当时上级下达的试点任务是: “通过生产实验, 全面考核引进农机设备技术的性能、适应性和各项经济指标, 学习和掌握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生产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探索和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高产、稳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以及科学管理, 实现全盘机械化和现代化的经验, 以达到出数据、出经验、出人才”。
为了搞好试点, 友谊农场事前派出赴美技术培训小组。设备进场之前, 成立有管理局领导参加的试点领导小组, 负责设备运输、安装调试、培训人员等工作。同时举办两期由美方人员授课的技术培训班。1978年6月, 原农林部、外交部邀请美国友好人士韩丁来垦区考察农业并协助进行试点。
为适应试点的需要, 五分场二队于1978年1月重新组建, 耕地面积由 1977年的986公顷扩大到1 232公顷, 职工由326人减少到55人 (其中农业工人20人)。由原来的农林牧副多种经营, 改为以种植业为主, 辅以养猪业的经营方针。1979年在总结上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为发挥农机设备的潜力, 耕地扩大到1 667公顷, 职工减少到39人 (其中农业工人20人), 只经营种植业。1980年由于调整农林比例, 部分耕地用于造林和农田建设, 耕地减至1 640公顷。同时, 根据引进圆型喷灌机半径400米的实际, 对原有耕地进行规划, 将原有田间300米的防护林扩大到间距800米, 重新划分地块。两年间, 新挖了两条宽13米, 深1.5米, 总长7 400米的排涝干渠; 新打了30眼与大型喷灌机配套的机井, 使引进的机械配套更加合理, 性能得到更好发挥。
从1978—1980年三年的试点情况看, 这套引进的先进农业机械功能大、速度快、技术新、配套全、作业效能高, 从而使生产赢得了农时, 各种作物能播在“高产期”, 收获在“最佳期”, 有效地保证了粮食丰产丰收,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五分场二队直接从事农业的20名工人, 依靠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科学技术, 在1979—1989年的11年间, 人均生产粮豆209吨, 共向国家上交商品粮4.6万吨, 商品率达92.3%。11年全队总收入1 878万元, 每个农业工人年均创造价值8.85万元, 11年共上缴国家利税990万元。人均年创纯利2.4万元。到1984年全部还完国家的投资, 出色地完成了原国家农垦总局下达的生产实验任务, 并在1985年通过了部级鉴定。
通过新华社多次报导五分场二队试点情况, 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 仅1979、1980两年, 各地前来考察、实习、参观的就达10余万人次。
五分场二队引进农业机械试点, 经过5年的运行和调整, 后8年正式应用于生产, 效果比预料的好,在职工人数、生产规模、机械装备大体稳定的情况下,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有较大的提高。以10个生产周期为例, 即1978—1987年10年内试点两个阶段情况比较, 前五年 (1978—1982年) 与后五年(1983—1987年) 年播种面积均为1 533公顷, 而粮豆公顷量由前5年平均2287.65公斤, 增加到后5年平均3602.55公斤, 增长57.47%; 粮豆总产由前5年平均3538.98吨, 增加到后5年平均5526.22吨, 增长56.15%; 劳动生产率由前5年人均176.95吨, 增加到后5年的人均276.3吨, 增长56.15%; 总产值由前5年平均120.95万元, 增加到后5年平均233.05万元, 增长92.68%; 经营利润由前5年平均34万元,增加到后5年平均71万元, 增长108.87%。1988—1990年, 友谊农场在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的若干政策规定中, 考虑到五分场二队试点情况, 提出五分场二队实行生产队长承包经营, 以保持这个试点的相对稳定, 使之进一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七五”期间, 五分场二队生产经营水平又有进一步发展。每名农业工人负担耕地75.13公顷, 生产粮豆2.62万吨, 比 “六五”期间提高16%; 粮豆公顷产量3 495公斤, 比 “六五”期间提高23.3%。商品率为92%。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均创全国最高纪录。农业工人人均创产值13.3万元, 比 “六五” 期间提高52.3%。投资回收率已达226.2%。
(2) 五分场二队机械试点起到的带头示范作用。首先, 它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仅提高了本队的生产经营水平, 而且垦区在五分场二队引进先进机械和技术的启发下, 13年来已试制成功了电子监视气吹式精量点播机、液压宽幅喷雾器和中耕机等各种农业机械; 全国许多省市农机科研和制造部门纷纷来五分场二队参观、试验, 在短短几年内也试制成功了10多种农牧机械。随着先进技术的推广, 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先进农艺如喷灌、化学灭草、精量点播、少耕免耕等也和传统农艺结合起来, 在省内外推广运用。其次, 由于农业现代化提供的经验和启示, 如大农业必须建立在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基础上, 原有的经济体系和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并与之相适应。由机械化而解放出来的多余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提高了宏观经济效益。
(3) 五分场二队试点提供的经验和启示。1980年国家科委、农委根据二队试点提供的经验与问题, 把包括五分场二队在内的整个友谊农场五分场作为我国“北方旱粮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 在全分场范围内组织专业化、社会化生产, 同时也为五分场二队试点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社会条件。五分场二队进行现代化农业试点10多年, 积累了许多经验,五分场参照二队经验, 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 1980年至1989年10年间, 五分场累计生产粮豆19万多吨,粮豆平均公顷产量2 670公斤, 人均生产粮豆186吨,商品率平均为56.5%, 人均创产值4.9万元。五分场坚持科学种田, 运用现代化农业新技术, 坚持耕作、轮作、施肥、培肥地力、喷灌、植保等制度, 小麦、玉米、大豆三大作物秸秆还田面积1.27万公顷, 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加了0.96%; 采用喷灌机综合喷灌作业,进行叶面施尿素, 小麦、大豆分别增产14%和12.6%。1990年7月26日, 国务委员陈俊生参观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时, 肯定了农垦工作: “农场大机械化优势表现非常明显, 水稻有惊人的发展”。总之,以五分场二队为契机, 促进了省内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
五分场二队的事实证明, 先进的农业不仅带来了劳动生产率急剧的提高, 而且土地生产率的增长也是令人注目的。在经济效益上, 首先接触到的是企业利润。五分场二队试点10年的平均利润额48.96万元,相当试点前7年平均利润额3.21万元的15倍, 若以每个农业工人创造利润比较, 则二队试点10年平均为24480元; 前7年为118元, 五分场同期为1 160元, 试点期间比后二者高出十几倍至上百倍。五分场二队的试点实践, 为黑龙江省以至全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宝贵的经验。为此, 国家多次授予“先进集体”和 “五一劳动奖章”等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