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三)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1. 种植业。种植业在本地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种植业生产有较大发展,产值逐年上升。1949—1964年,种植业产值由10 535万元上升为18 585万元,年均递增3.86%; 1965年产值突破2亿元,到1980年达到29 098万元,年均递增3.03%; 1990年达到40 071万元, 比1980年增长37.7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种植业产值年际变化与农业自然灾害关系极大。
(1) 粮食生产状况。长期以来,本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20万—26.67万公顷间徘徊,以1957年的28.00万公顷最高,1950年的20.57万公顷最低。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作物在总播种面积中所占比重很高。1950年占92.3%,1955年占90.3%。其后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比重有所下降。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比重才有了较大下降。1980年粮食作物播面为24.24万公顷,占总播面的84.5%;1990年虽有所上升,达到27.57万公顷,但由于复种指数提高,粮食播面所占比重反而下降为73.35%。1990年全地区粮豆总产达到8.69亿公斤,比1949年增长1.6倍,比1980年增长12.86%。
无论播种面积或产量,粮食作物中均以水稻所占比重较大。1990年全地区水稻栽插面积为9.89万公顷,占粮食总播面的35.88%,总产为5.1亿公斤,占粮食总产58.69%。水稻生产经历了两次飞跃。6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矮秆良种,到60年代末,全地区基本实现了良种化,使水稻单产有了显著提高,平均每公顷产量超过了3 750公斤。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杂交稻,到1990年,全地区杂交稻已占水稻面积的50%左右。实行“两段育秧”,规范化栽培,病虫防治水平和施肥水平均有较大提高,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超过了4 500公斤。
在粮食生产中居第2位的是玉米,多年来播种面积增加不大,但产量则有很大增长。1949年全地区玉米播面3.23万公顷,总产为2026.4万公斤,平均每公顷产量仅有622.5公斤。80年代初杂交玉米良种普及以后,单产又有提高。1980年全地区玉米播面3.6万公顷,总产为9 552万公斤,每公顷平均产2 655公斤。近几年来随着玉米栽培技术的改善,玉米总产和单产又有增加,1990年全地区玉米播面3.89万公顷,总产达到1.12亿公斤,每公顷平均产2 880公斤。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12.9%。
甘薯在粮食生产中亦占有重要地位。60年代以前群众主要种植本地白苕,产量较低,一般每公顷产1 500公斤左右(折谷,下同)。70年代良种“胜利百号”普及以后,单产有所提高。1990年全地区甘薯播种面积3.53万公顷,总产为8 232万公斤,每公顷平均产2 325公斤。产量占粮食总产的9.44%。
在夏粮作物中,以小麦所占比重最大。1949年播种面积1.45万公顷,每公顷产540公斤,总产783万公斤,占粮食总产的2.6%。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冬季农业开发,注重夏季粮油生产,小麦产量逐年上升。1990年全地区小麦播面4.29万公顷,每公顷产1 725公斤,总产7 400. 25万公斤,占粮食总产的8.55%。
(2)经济作物生产。1949年经济作物面积为1.02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59%,1957年提高到7.79%。其后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经济作物在总播面中所占比重一直徘徊于5%左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80年达到2.58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8.99%,1990年达到6. 95万公顷,比1949年增长5. 82倍,比1980年增长1. 7倍,在总播面中的比重提高到18.49%。
油菜是本地区主要经济作物。1990年种植面积3. 49万公顷,占经济作物面积的50.25%,总产4 272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15.6倍,比1980年增长2. 28倍。
本地区是烤烟生产适宜区。1949年全区烤烟种植面积仅12. 67公顷,经过25年,到1975年上升到920公顷,1979年上升到2 266. 67公顷。1980年以来,各级政府把烤烟生产作为富民富县支柱产业,烤烟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1990年全地区烤烟种植面积达1. 93万公顷,占经济作物面积27. 88%,总产达到2 333万公斤。
花生为铜仁地区特产,1965年以前主要种植蔓生型地方品种,收获费工,产量不高,一般年仅种植数千亩,少数年份超过万亩。随着良种直立花生的普及,面积很快扩大,产量也随之提高。1990年全地区花生种植面积1. 02万公顷,总产1 253万公斤,居全省第1位。
2.林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全社会对发展林业的认识不断提高,经过全区人民的不懈努力,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
40年来,全地区共完成人工造林59. 01万公顷,飞播造林22. 54万公顷,建立商品材基地2. 13万公顷,封山育林17. 3万公顷。全区建成8个国营林场,经营面积9 298公顷,造林保存面积8 313公顷,现有林木蓄积18. 5万立方米,总产值1 845万元。建立6个国营苗圃场,现有职工126人,经营面积280. 7公顷。自60年代兴建第一批社队林场以来,全地区涌现合作林场63个,乡办林场59个,村办林场83个,联户林场118个,经营面积共5万公顷,封山育林2.3万公顷,为加快绿化速度,扩大森林覆盖率起了积极作用。据1985年“森林清查”和“林业二类调查”,全区尚保存森林面积34. 5万公顷,疏林面积11. 7万公顷,灌木林面积6.5万公顷,林木蓄积1 306万立方米,价值达13亿元,森林覆盖率为22. 7%。
全地区现有森工企业13个,职工881人。40年来,共修建林区公路707. 6公里,整治河道1 362公里,生产商品材203.13万立方米,销售供应183. 63万立方米,购销楠竹131万根,杂竹11万吨,生产松香560吨,实现利润2 441万元,完成商品税1 500万元,征收育林基金1 427万元,更改资金800万元,引资造林60.1万元,为铜仁地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作出了一定贡献。
3.畜牧水产业。畜牧业是本地区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949年,全地区共有存栏生猪33. 9万头,大牲畜23. 2万头,山羊2. 2万只,畜牧业产值为1 880万元。1957年牲畜数量有较大增长,猪69.2万头,大牲畜33.4万头,山羊5. 9万只,畜牧业产值为4 031万元。其后一段时期,由于自然灾害和政策的失误,畜牧业生产逐年下降,以1960年为最低点,产值仅1 642万元,只有1957年的40.7%。经过国民经济调整,1963年以后畜牧业生产又逐渐发展,但发展不快。1980年以来,畜牧业生产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90年生猪年末存栏达到168. 6万头,比1957年增长1. 44倍,比1980年增长31. 92%;大牲畜58. 3万头,比1957年增长74. 55%,比1980年增长50.65%;山羊33. 1万只,比1957年增长4.6倍,比1980年增长22.6%;畜牧业产值达到17 233万元,比1957年增长3. 28倍,比1980年增长1. 29倍。
水产,长期以来,区内除个别少数民族聚居地方有稻田养鱼外,群众没有水产养殖的习惯,吃鱼全靠江河捕捞,一般年产20万公斤左右。60年代由于拦河河闸坝和酷渔滥捕,产量逐年下降。70年代中期,淡水养殖开始起步,1980年鱼类养殖面积发展到846. 67公顷,产量8. 4万公斤,占水产品总产量的39. 6%。自1982年起稻田养鱼迅速发展,面积逐年成倍增长,到1990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 400公顷,比1980年增长6. 57倍,其中,稻田养鱼面积达到5 066. 67公顷。鱼类总产170. 3万公斤, 比1980年增长7. 03倍。
4. 乡镇企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成为本地区农村经济最活跃的部分。1980年全地区有乡镇企业4 952个,从业人数2.13万人,总产值2 469万元,总收入2 143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创造产值1 160元,创造收入1 070元。1990年乡镇企业发展到5. 5万个,从业职工11. 5万人,总产值3.3亿元,企业总收入3. 5亿元,纯利润2 40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 2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8 50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 870元/人。

☚ (二)农村经济水平   四、农业发展10年规划 ☛
0001329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