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养牛业及大牲畜
1.奶牛。奶牛饲养是北京市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菜篮子”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1995年末奶牛存栏5.66万头,其中成年母牛32 785头,1995年牛奶总产量20.6万吨。北京市的奶牛生产由市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即原国有农场管理局管理,详见本章第七节国营农场部分。
2.肉牛。北京市的肉牛生产是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兴起的。1979年本市第一批肉牛16头销往香港,促成了肉牛生产的起步。郊区农民根据本地资源条件,开始发展肉牛生产。主要是外购架子牛或奶公牛犊进行育肥,饲养量不断增加。1983年全市生产出售肉牛为6 061头,到1993年猛增到85 508头,到1995年出栏肉牛11万头,比1983年增长17倍。
1980年房山县窦店大队在郊区第一个开拓专业化商品化的肉牛生产。他们从内蒙古购进利木赞杂交一代架子牛,进行短期催肥上市,取得良好经济效益。遂后全大队每个生产队都建起了肉牛场,现共有15个肉牛场,一年可出售3000头肉牛。
通县、延庆、平谷、大兴等县陆续建起易地育肥牛场和专业户。架子牛除从内蒙古引进外,从河南、山东、陕西等地都有引进。通县肉牛发展最快,占全市肉牛生产量的40%。
北京市奶牛业每年可产1万头左右的公犊,过去出生后即被处理掉,发展肉牛生产后,奶公犊成为了一项肉牛来源。
肉牛育肥方法和时间,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饲养方法,有条件者采用直线育肥法,一直喂营养较高的配合饲料,日增重可达1公斤,在12个月时出栏体重达400公斤;日增重650克,可在18个月出栏。据试验资料表明:奶公犊在全舍饲情况下饲养18个月,消耗混合料850公斤、氨化优质秸秆2000公斤,肉牛体重可达500公斤。养肉牛是农村边远山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门路。
肉牛生产中使用国外良种肉用公牛与本地黄牛交配。主要良种有海福特、夏洛来、西门塔尔。
表3-4-7 1983—1995年肉牛生产情况
年 度 | 出售头数 |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 6 061 10 325 8 579 17 904 25 859 27 062 22 243 29 417 28 561 59 432 111 012 128 825 110 888 |
3.大牲畜。
(1) 马属大牲畜。包括马、骡、驴,曾是京郊农业生产运输的主要动力。
郊区马属大牲畜在1949年时存栏数为19万多匹。1954年是历史最高年份,存栏达27万多匹。以后多年保持在20万匹左右,到1993年存栏降到14万匹。其中马2.6万匹,骡6.5万头,驴5.3万头。
(2)役牛。1949年全市役牛3万头,主要用途是耕田和田间短途运输。1968年役牛头数达到14万头。70年代中期以后,役牛的用途开始向肉用方向转变。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80年代农村役牛头数继续下降,到1993年降到2.8万头。
马属大牲畜与役牛存栏变化情况见表3-4-8。
表3-4-8 郊区马属大牲畜和役牛存栏变化情况
单位:万头
年度 | 马属大 牲畜合计 | 役牛 | 年度 | 马属大 牲畜合计 | 役牛 |
1949 1951 1953 1955 1957 1959 1961 1963 1965 1967 1969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 19.36 22.1 25.9 26.2 23.2 20.4 16.9 15.3 19.4 20.7 18.6 22.3 21.9 21.8 21.7 20.9 | 3.57 4.31 7.52 9.98 10.1 11.4 11.9 13.1 13.4 13.9 13.8 13.6 12.7 12.2 11.0 10.0 |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 20.2 19.1 18.2 17.7 17.1 16.5 16.3 14.4 14.0 15.7 14.5 13.4 12.8 12.9 11 9.1 | 9.5 9.5 9.5 10.0 9.5 8.7 7.2 7.3 5.2 4.5 5.3 5.5 2.7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