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其他作物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三)其他作物 (三)其他作物1.蔬菜。安徽蔬菜品种资源丰富,全国南北各类蔬菜均能种植。全省蔬菜种类有110种,有品种1141个,其中常用的蔬菜计81种505个品种。1952年,全省蔬菜夏播面积37.12千公顷。从1976年起,城市开始对蔬菜生产基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50%以上的菜地设施配套,逐步提高了旱涝保收水平。1979年以来,由于认真执行“城郊农业生产以蔬菜为主”的方针,1980年全省专业蔬菜基地达7.77千公顷,总产量46.9万吨。1985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155.12千公顷,总产量460.7万吨。1986年,全省蔬菜180千公顷,总产量630万吨。90年代后,蔬菜面积不断扩大,1994年,达到357.5千公顷,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 ☚ (二)经济作物 (四)水果 ☛ (三)其他作物 (三)其他作物1.水果。河南省果树的种类很多,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诗经上即记载有桃、李、梅、枣、栗、榛等十几种果树。据明以后《地方志》记载,全省的果树资源有桃、李、杏、梅、枣、酸枣、柿、软枣、梨、棠梨、苹果、沙果、榛、栗、山楂、石榴、葡萄、山葡萄、樱桃、郁李、核桃、银杏、木瓜、文官果、无花果、枳桔、枳棋、枣、猕猴桃等29种,其中桃、李、杏、柿、石榴、枣、梨7种果树分布最广,全省80%以上的县均有种植,70%的县有核桃和葡萄分布。 表3-2-12 1949—1995年河南省烤烟种植面积和产量 单位:万公顷、公斤、万吨
新中国成立前,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下,河南省的果树生产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反而遭到严重的破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期,全省果树面积仅剩下3万公顷,产量16.2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全省的果树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到1957年全省果园面积发展到6.67万公顷,产量达到33.8万吨,在中央“果树上山下滩,不与粮棉争地”方针指导下,全省先后在黄河故道建立了一批万亩以上的大型国营农场。如仪封园艺场、黄泛区农场园艺场、五二农场和民权农垦园艺场,为沙区农民发展果树树立了榜样。又在灵宝县寺河山建立了大型园艺场,同时在全省各地建立了50多个国营园艺场。 1958—1976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全省果树生产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到1976年全省果品总产量为36.9万吨,比1957年仅增加9.1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果树生产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不仅面积和产量有很长的增长,管理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1978年果树面积发展到14.93万公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产量达到47.1万吨,分别比1976年增长13.5%和29%。1979年果品总产量达到52.37万吨,比1976年增长42%。1980年后由于农业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时,一些地方忽视果树生产,加上粮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部分放松了果树生产,出现了一些毁坏果树的现象,果树面积有所减少。1983年全省果树面积只有11.71万公顷,但由于1964年栽种的果树已进入了盛果期,全省果品产量达到58.66万吨。 1985年后,在中央关于到2000年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的方针指导下,全省果树生产从1986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5年新建果园3.51万公顷,超过了1972年一年新增2.74万公顷的历史记录,1986年又新建果园8.99万公顷,1985年与1986年两年新增果园面积12.43万公顷,是建国以来1984年前果园保存面积的1.09倍。到1995年,全省果树面积达43.99万公顷,产量211.7万吨。其中仅苹果面积33.9万公顷,产量155.3万吨。全省果品生产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果品总产居全国第6位,苹果为第5位,葡萄为第3位。水果生产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❶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以苹果为主的豫西水果基地包括豫西、豫西南、豫西北33个县,面积已达16.67万公顷;以梨、苹果为主的黄河故道基地,面积已达10万公顷。此外城市近郊以葡萄、桃、樱桃、草莓为主的时令鲜果基地;以济源玉皇李、渑池仰韶杏和西峡猕猴桃为主的名特优稀新水果基地也逐步发展起来。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市场,改善人民生活,振兴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❷品种结构明显优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这几年来,全省各地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效益为目的,狠抓了优良苗木的培育,新技术的推广和品种结构的调整。如发展了红富士、新红星、乔纳金等优良苹果品种;梨引起了日本晚三吉,丰水等品种,猕猴桃引进了秦美、海沃德等鲜食品种,为水果生产的优质丰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河南历年水果生产发展面积产量表见3-2-13。 表3-2-13 河南省水果历年面积产量 单位:万公顷、万吨
2.蔬菜。民国时期,河南蔬菜仅由城郊少数农户的小菜园子生产。单产很低,总产很少。新中国成立后,省政府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推行科学管理,保证播种面积,增加菜农收益,提高单产,丰富城市工矿区蔬菜供应的指导思想。1954年,又提出了“地产地销为主,外地调剂为辅”的方针。1958年,又进一步明确规定“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划片包干,保证自给,必要时支援外地”的方针。当时城市人口少,广大群众的蔬菜消费量小,蔬菜产需大体平衡。1958年以后,因城市人口增加,近郊老菜田被基建占用,粮挤菜地等原因,使蔬菜生产受到一定影响。1960—1962年又遇上三年自然灾害,群众以瓜菜代粮,导致蔬菜更为紧张。为了切实解决这一矛盾,省政府提出“城市近郊的农业生产以菜为主,同时发展其他副食品”的方针,促进蔬菜生产的发展,供求矛盾缓解。 “文化大革命”期间,10年中蔬菜面积一直低于1965年。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省政府重申蔬菜方针,规定蔬菜专业队菜农的口粮,除自产粮外,不足部分由国家统销,这一政策调动了菜农生产蔬菜的积极性。特别是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蔬菜发展迅速,近郊、远郊、城镇都形成了一批比较固定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品种增多,数量增加,细菜比重提高。 1984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省政府对蔬菜生产,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菜农可以自主生产,自主上市,自主定价销售。这一政策调动了广大菜农种菜的积极性,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连续十几年逐年扩大,总产不断增加。同时,为了丰富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蔬菜生产的投资。1987—1995年,农业部先后在河南投资317万元,省配套400万元,在郑州、洛阳、开封、商丘、南阳等16个市地县建成温棚蔬菜、大蒜、西瓜、食用菌、辣椒、无公害蔬菜等生产基地0.34万公顷,对于冬季蔬菜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另外,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城镇居民对蔬菜的需求量增加,菜价一直较高,比种粮合算,也带动了蔬菜生产的发展。1995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60.74万公顷,产量达1 660.8万吨(见表3-2-14)。 表3-2-14 部分年份蔬菜面积产量 单位:万公顷、万吨
3.食用菌。河南省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有250余种,但多数为自然生长。70年代,河南省南阳首先发明利用棉籽壳培植食用菌,将食用菌由段木生产阶段推向袋料生产阶段,为我国食用菌生产的推广普及作了重大贡献。80年代以后,全省食用菌的生产发展迅速,不少市(地)县把食用菌生产列入星火计划、扶贫工程和“菜篮子”工程。国家优质黑木耳生产基地卢氏县,早在1987年就成立了县食用菌开发领导小组,后又成立食用菌管理局,加强了对食用菌生产的领导。泌阳县大力发展香菇生产,到1995年底,香菇生产已遍布全县20个乡镇,160个行政村,生产段木香菇2 000万根,袋料香菇1 200万袋,年产干鲜产品3 000吨,产值突破2.2亿元,利润达1.65亿元,实现税收1 760万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召香菇生产,栾川、西峡的黑木耳生产,新郑的银耳生产,平顶山、巩县的双孢蘑菇生产,永城的金针菇生产,周口、淮阳、郑州、新乡、许昌等地的平菇生产都有一定规模和效益。1995年世界上人工栽培的十几种主要食用菌如平菇、蘑菇、香菇、草菇、金针菇、姬菇、玉蕈、木耳、毛木耳、银耳、猴头、竹荪、天麻、茯苓等,河南省都有栽培。野生食用菌的开发,近年来进展也很快。1995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13万吨。 4.瓜类。河南的瓜类(果用瓜)主要是西瓜和甜瓜。西瓜是河南特产之一,曾有“夏季水果之王”之称。宋朝时,开封种瓜已很普遍,诗人范成大,使金路过开封看到很多瓜园。明、清时代,据嘉靖《许州志》,康熙《伊阳县志》,乾隆《偃师县志》,均有种植西瓜记载。民国时期,西瓜生产仍属民间自发引种,自然发展蔓延,只有部分城市的近郊有零星栽培。由于个体生产者的抗灾能力弱,难以抵御较大的自然灾害,因此,西瓜产量低而不稳。到1935年(民国十四年)种植面积仅3 200多公顷,产量4.9万吨。抗日战争时期,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初期,随着生产的恢复,西瓜种植面积也随之发展起来,到1957年,全省种植面积达到2.58万公顷。1958年后,由于粮食供应紧张,耕地主要用于发展粮食生产,西瓜生产处于下降趋势,到1975年面积仅有2.29万公顷。1979年,发展到3.83万公顷。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83年,全省种植面积3.53万公顷,亩产1 300公斤,总产70万吨。1984年以后,西瓜生产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条门路,因此面积成倍增长。1984年4.65万公顷,1985年7.88万公顷,1986年11.08万公顷,1987年9.97万公顷。4年平均总产160万吨,比1983年增长130%。1995年达12.49万公顷,总产382.2万吨。 久负盛名的汴梁西瓜也大幅度增加。兰考、杞县、通许、尉氏、开封县及市郊区,1949年种植面积0.16万公顷,1995年达1.14万公顷,比1949年增5倍多。 甜瓜可分为薄皮甜瓜和厚皮甜瓜两类。河南省栽培甜瓜的历史悠久。20世纪60年代以前,全省种植的甜瓜品种主要是当地农家品种“王海”(薄皮,常规种),它以高糖闻名全国。另外,全省还有农家种“黄金醉”、“南阳黄”、“红到边”等品种。60-70年代,我国开始从日本引进甜瓜品种并培育出“广州密”、“白沙密”等杂交品种(薄皮),从而在全省逐步替代了“王海”等农家品种。薄皮甜瓜皮薄,不耐贮,不耐运,因而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不多。其栽培方式主要是露地直播,栽培管理比较粗放。 80年代后期,河南省开始引进种植日本厚皮甜瓜品种——伊丽莎白。主要是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保护地中进行精细高效栽培,“五一”节前后成熟,除在本省销售外,还运往北京、东北等地,经济效益可观,平均亩产值在1万元以上,在扶沟县包屯乡有较大面积栽培。 1995年全省甜瓜种植面积1.65公顷,产量37.06万吨。其中厚皮甜瓜约666.67公顷,产量2万吨(河南省历年西瓜面积产量见表3-2-15)。 表3-2-15 部分年份瓜类(西瓜)面积产量 单位:万公顷、万吨
5.茶叶。河南省茶叶的传入源于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并先在气候温和的河南南部生根,后又向北、东两个方向发展。向北发展到怀洲(今沁阳)等处,形成贡茶。向东沿义阳(今信阳)、光州(今潢川、光山)入安徽西部的寿州(今六安),形成淮南茶区。宋代,河南省中北部以荥阳为中心的五县制茶水磨业也很发达。到宋朝,河南省茶区又有扩大,除信阳、光山有卖茶市场外,子安(今固始县)、商城也被列为全国重点茶区,成为全国13个卖茶市场之一。清朝,有记载的河南省种茶县有光山、固始、潢川、商城、罗山、桐柏、叶县、鲁山县等。据江少怀(油类作物全书)记载:1932年,河南省有4个产茶县,1937年有5个,即信阳、固始、光山、商城、罗山。1953年,增加新县,共6个产茶县。1959年,增加潢川,共7个产茶县。1963年,加桐柏共8个产茶县。1966年加鲁山、方城、西峡、确山、泌阳共13个产茶县。1976年,全省种茶县(市)发展到39个。1995年,全省茶园发展到1.79万公顷,茶叶总产量4 521吨(河南省茶叶历年面积产量表3-2-16)。 表3-2-16 历年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国家收购量和出口量统计 单位:万公顷、万公斤
6.麻类。河南省麻类作物种植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各诸候国提倡植麻,颇收其利”。“秦汉时期,麻田面积不下于桑,或过之。此时,河南苎麻、大麻主要在南阳临漳一带”。 麻类发展到近代,大麻、青麻在黄河流域部分地区有较集中的种植,麻纺工业发展很快。抗日战争之后,由于长期战乱,到1949年麻类种植面积1.68万公顷,总产量7 435吨,亩产只有30公斤。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促进麻类生产迅速恢复,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1950年规定:华北青麻每公斤中等麻折小米二公斤,黄麻及其他麻各省区自行拟定。麻在较集中产地亦可抵交公粮。如市价高于牌价,则依市价为征收标准。1952年国家规定大麻每市担(合50公斤,下同)标准价为51.67元。1953年规定苎麻二等品价格每市担49.96元。1960年国家规定,国家收购黄红麻总量的80%到95%;苎麻的60%到80%,大麻的50%到70%。由国营商业公司收购或者委托供销社统一收购。属于国家紧缺的麻产品一般不开放自由市场。1964年又决定对黄红麻、苎麻、大麻实行预购,发预购定金并调整价格,1965年省将红麻每担价格调为50.5元。1973年把苎麻价格每担49.96元调为95.3元。大麻由51.67元调为85.74元。这些政策,调动了农民植麻的积极性。麻类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1.68万公顷发展到5.6万公顷,增长2.33倍,总产量增长3.75倍,亩产量由30公斤增加到42公斤。 1972年国家又制定了对麻类生产的奖售办法。省规定熟红麻一、二等品每交售一担奖标准化肥30公斤,三等品奖15公斤,四等以下不奖;大麻每交售一担奖化肥30公斤。1977年国家农林部和供销总社又下达了“关于调整征收麻类技术改进费的联合通知”。将“征收麻类技术改进费的比率调整为1%~1.5%”。河南执行0.8%的征收比率。麻类技术改进费用于“改进提高麻类生产,初制加工技术、引进、革新和试制麻类机具,引进少量良种试验研究,科技人员培训费补贴,组织经验交流等”。这些政策对发展麻类生产和技术改进比较有利。随着红麻新品种和技术的引进,到1985年全省植麻面积发展到24万公顷,总产44.91万吨,是历史上麻类面积和总产最大的一年。 自1984年以来,国家对黄红麻、苎麻实行多渠道经营,各产区对红麻的收购价格可上下浮动7%,对当时的粮麻比价关系作了调整,因而才造成了1985年的大幅度发展。但是,当麻类生产进入市场以后,植麻效益受供求关系的直接影响,随后的8年间麻类面积稳定在6.86万~8.14万公顷,生产相对平稳,年际间总产量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有较大差异。1993年平均亩产熟麻158公斤。1994、1995两年,随着粮食价格放开,高效作物的竞争力较强,麻类生产受到一定的冲击,种植面积分别下降到5.5万公顷和4.82万公顷,这也是市场经济规律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发生作用的结果(河南省历年麻类面积产量见表3-2-17)。 表3-2-17 历年来麻类生产发展情况 单位:万公顷 公斤/亩 吨
7.花卉。河南省花卉生产起源于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 河南栽培花卉,历史上多集中在城市郊县、军事重镇、商业中心或是与皇事相牵连的地方。洛阳、开封、鄢陵、安阳等地是名花的集中产区。 民国时,社会动乱频繁,花卉种植较少。在河南省只有局部地区有零星花卉生产,如鄢陵姚家花园、安阳龙泉镇、潢川卜集乡,有少数花农栽培树苗及生产盆花。 1964—1978年,全省花卉生产处于停滞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省花卉事业空前发展,政府提倡种树、种花、种草美化祖国,大力发展花卉生产,传统花卉产区的花农也自发种花、种绿化苗木、盆栽花卉。1992年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花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花卉业发展迅速。鄢陵、潢川、安阳、洛阳、开封以及郑州、新乡等地市花卉发展很快,花卉种植面积由1985年的200公顷发展到1995年的3 000多公顷,花卉专业户由1985年的900多户发展到1995年的2 200多户。其中温室花卉生产面积10公顷。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绿化苗木、盆栽花卉,发展到目前的绿化苗木、盆栽花卉、鲜切花、草坪植物。引进了不少观叶植物及盆栽花卉植物。如巴西铁、发财树、红公主、绿公主、一品红、冷季型、暖季型草坪,鲜切花品种等。 河南省花卉品种有2 000多种,主要产区有: ❶鄢陵县花卉生产区。1995年全县12个乡镇已形成7个花卉生产专业乡。主要生产绿化苗木及盆栽花卉。有各级各类花园、花圃230多个,其中国有、集体花场6个。全县花卉种植面积1 500公顷,品种达2 000多个,年产值逾2.5亿元,已成为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销售集散地。 ❷潢川县花卉生产区。主要生产桂花,红、绿梅,红叶小檗等绿化苗木。全县花卉生产面积为1 500万公顷,品种1 600多种。国营生产单位2个,集体生产单位20个,个体专业户480户,从业人数1 300多人。 ❸洛阳郊区。主要种植牡丹及部分绿化苗木,盆栽花卉。花卉面积近200公顷,牡丹生产面积86公顷,种牡丹156万株,年产值1 040万元。 ❹开封郊区。花卉生产面积13公顷,花卉生产专业户156户。主要生产菊花、盆栽花卉及部分绿化苗木。 ❺郑州郊区。花卉生产面积有200公顷,主要生产盆栽花卉及绿化苗木、鲜切花。 自1982年,各市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相继作出决定,选定了本市市花,到1987年共有15个城市选定了市花(见表3-2-18)。 表3-2-18 城市市花名称
8.中药材。河南中药材资源丰富,是全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东汉时期大科学家张衡,在《南都赋》中记载南阳特产的药材有100余种。我国最早的药材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药材中,河南就有262种,占70%以上,其中“四大怀药”均列为上品。自明朝以来,百泉、小禹州(今禹州市)、马山口(内乡县境内)、归德府(今商丘)等地已成为全国性的药材集散地。1914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0.29万公顷,总收获量达55万公斤,1923年,温县、孟县、沁阳、武陟、济源等地药商成立“怀药股份有限公司”,专业经营“四大怀药”,1935年,“四大怀药”种植面积达0.1万公顷,总产量达182万公斤。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药材生产恢复发展较快。1955—1961年,中药材生产发展初具规模。1957年,由省商业、供销、卫生、农业、林业部门两次联合下达108种和100种药材生产的安排意见。但是,全省种药面积只完成3 133公顷,占计划的56%, “四大怀药”只完成计划的39.4%,致使市场药材供应紧张,脱销达190余种。1958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为贯彻国务院指示精神,全省抽调300余人,组成专业队伍,以“深山探宝”的形式,对河南省伏牛山区、大别山区进行了第一次中药材资源调查。先后调查了4个地区30多个县的属区,查出药材资源1 000种。1959年全省种植药材1.4万公顷,收购药材467万公斤。当时,正值我国“大跃进”年代,一个大办药材种植场,“南药北种,北药南移”发展药材生产的热潮在中州大地掀起。 1962—1965年,为药材生产稳步发展时期。1962年,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药材生产也相应作了调整,全省实际种植面积0.47多万公顷,面积减少,对市场供应紧缺而又有出口任务的茯苓、二花、山芋肉、生地、冬花、南星、故子、白附子等品种作了重要安排。对濒临绝迹的南星、故子、白附子制定了抢救措施。1963—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好转,全省贯彻“积极恢复和发展地道药材,巩固提高新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原则,对计划品种作了适当的调整,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0.67万公顷左右。 1966—1978年为中药材发展高潮期。70年代初,农村大办合作医疗,各地、县的新草药店也应运而生,全省掀起了采药、种药高潮,并对全省药材资源进行了第二次普查,查出中药资源品种1 800多种,比1958年的1 000种增加80%,还筛选出疗效较好,使用较广的糙苏、冬凌草、二色补血草、罗布麻等157种。这时,在“大跃进”中建立的大型国营药材场先后解体,队办小型培植场大量涌现。70年代中期,全省队办药场3 786个,专业劳力12 060多人,种药面积6 181.87公顷。同时,对大宗药材凡是国家计划安排种植品种全部收购,促进了药材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生长周期短、效益好的品种,如生地、菊花、牛膝、紫苑、白芍等品种各地争相种植,种植面积成十几倍的增加。1978年,全省种植药材1.63万公顷,收购药材3 500万公斤,是药材发展的鼎盛时期。 1979年以后,为稳定发展时期。1978年,国务院在批转全国中药材生产会议纪要中指出,要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种植、采集、交售中药材的积极性,调整生产布局,巩固和发展中药材生产基地;加强科研、努力实现中药材加工科学化、现代化;允许社员利用工余假日采挖药材;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房前屋后种植药材,大力开展采、种、制、用中草药群众运动,支持社队开荒种药和开办药材种植场;对药材生产基地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政策、统一经营;继续实行“四间作,两利用”的方针,经营部门及时给予计划指导、签订产销合同保证按时收购。同时,大力发展紧缺品种山萸肉、山药、辛荑、桔梗、全虫、半夏、杜仲等品种。按省委、省政府对山区农副产品“购八留二”的政策,和社队签订了合同,发展药材生产。1984年,河南省把30种二类药材减为24种,除甘草、麝香、厚朴、杜仲由药材部门全额收购外,其余20种完成计划后,以县为单位开放市场,实行多渠道经营。三类药材全部开放自由购销。医药主管部门,只下达药材收购品种、数量计划,不再规定种植面积。药材生产的放开、进一步调动了药农的积极性,种药专业户、重点户迅速发展。到1985年,全省有种药专业户、重点户达13 500多户。全省药材市场出现了个体、集体、国营一齐上的局面。生产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性,缺乏宏观控制,购销计划失控,价格不稳定,种植面积有所下降。进入90年代药材种植面积有所回升,1995年全省药材种植面积1.26万公顷。 9.蚕业。河南桑蚕生产历史悠久,在安阳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桑、蚕、茧、丝等象形文字,古书记载汉兴平年间(公元194—195年)河南省遍地栽桑。宋代丝绸业已很发达,开封的汴绣和当时的汀绣、苏绣、杭绣以“四绣”齐名全国。到明清时期河南丝绸业相当兴盛。1921—1931年是河南蚕业生产的全盛时期,1931年产柞蚕茧1.3万吨,桑蚕茧2 500吨,出口丝绸200万米。此后蚕业生产逐渐衰落,到1949年仅产柞蚕茧425吨,桑蚕茧138.35吨。 (1) 桑蚕。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采取扶持生产的政策,桑蚕生产恢复发展很快。1956年,产茧量由1949年的138.35吨增为686.9吨;1958年以后,由于受“以粮为纲”思想影响,桑蚕受严重破坏。1962—1963年产量下降;1964—1984年的20年间,生产较稳定,年产茧量在540.40~1 398.9吨之间徘徊;此后由于体制的局限和信息误导等原因,采取了限制生产的措施,1986年夏秋茧收购价下降,“茧贱伤农”,毁桑现象普遍发生,产茧量下降为360.2吨,是1964年以来最低的一年。但同时国内外市场对茧丝绸需求大大增加,蚕茧缺口大,供不应求,导致了1987—1988年全国性的“蚕茧大战”。 为稳定发展桑蚕生产,1989年国家调整了蚕茧收购价格,蚕业效益比较好,调动了干部群众植桑养蚕的积极性,重点产区的各级政府把开发桑蚕生产作为振兴经济的支柱产业,促使蚕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1988—1995年间,桑园面积由0.27万公顷发展为4万公顷,增14倍,产茧量由479吨增长为17 606吨,增35.76倍,在全国的位次由16位升为第10位。 (2) 柞蚕。河南省柞蚕生产仅次于辽宁,居全国第2位,主要分布在伏牛、桐柏、大别、太行四大山区,栎类是其主要树种,占各类树种的72.1%,其中栓皮栎、麻栎占27.5%~30%,在海拔300米~1 300米的山区有人工营造和经过人工培育的专用蚕坡。1931年全省柞蚕放养面积达66.67多万公顷。 新中国成立后,1951—1990年产茧量年递增1.56%,20世纪50年代年均产茧3 360.23吨,60年代年均产茧4 012.0吨。1966—1967年柞坡饲养面积恢复到60万公顷,平均年产茧达8 330.45吨,是新中国以来柞蚕生产的最好时期。70—80年代生产较为平衡,最高的1989年产茧达7 073吨,1990年以后,受西方国家“制裁”的影响,柞蚕生产严重滑坡,1991—1995年年均产茧茧仅2 280.6吨(河南省蚕业发展情况表3-2-19)。 表3-2-19 历年来蚕茧发展 单位:吨
☚ (二)经济作物 三、种植业耕作制度变革 ☛ (三)其他作物 (三)其他作物宁夏种植的其他作物主要是蔬菜和瓜类。
表3-2-3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水平
(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 (二)经济作物 三、商品基地建设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