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全面大调整时期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三)全面大调整时期 (三)全面大调整时期1979—1992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西从1979年起在农村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经营有了自主权,逐步摆脱了靠行政命令指挥生产和以粮为纲的束缚;同时,中共自治区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从广西的自然资源条件及经济优势出发,提出了“巩固一个基础(粮食),抓紧两大支柱(蔗糖、水电),发挥八项优势(蔗糖、水电、有色金属、建筑材料、土特产、林业、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旅游),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鼓励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并积极发展乡镇企业,走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
注:1958—1970年按1957年不变价计,1975—1978年按1970年不变价计。 在此期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农村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和适应市场需要的原则,对农村产业结构的三个层次都同时进行了全面的调整。 第一层次,调整农作物种植业的结构,进一步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计划地把那些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或种粮效益低、种植经济作物效益好的耕地逐步改种经济作物。经济作物重点是发展最具有优势的甘蔗和水果生产,在最适宜种植的地方建立甘蔗、水果生产基地,实行连片、集中、集约化经营,并有计划地开发利用荒坡荒地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促进经济作物的发展。全自治区甘蔗(含果蔗,下同)播种面积从1978年的14.48万公顷,扩大到1992年的44.66万公顷,甘蔗产量从376.72万吨增加到2354.87万吨; 水果种植面积从1978年的4.92万公顷增加到1992年的37万公顷,产量由15.96万吨增加到161.16万吨,增长9.1倍,其它经济作物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调整农作物种植业结构中,粮食生产曾一度遇到曲折。粮食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428.47万公顷调减为1983年的383.43万公顷,减少播种面积45.04万公顷,但粮食单产提高,全自治区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以后出现忽视粮食生产倾向,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1985年粮食播种面积仅344.73万公顷,比1983年减少38.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1983年减少330公斤,粮食总产减少251.71万吨,减幅为18.39%。1988年由于受严重干旱影响减产,人均有粮降到258公斤,相当于1952年的水平,被迫耗用巨资调入大量粮食才解决吃饭问题。自治区各级领导认识到调整农作物种植业结构绝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只有在保证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加快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98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恢复到359.69万公顷,并获得了粮食丰收,往后又连年获得增产,199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 457.09万吨,比1989年增加155.38万吨,增长11.94%,平均每年递增3.83%。至此,广西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步入了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广西从1979年以来进行农作物结构调整,虽然在粮食生产上遇到了一些曲折,但总的发展趋向是好的。到1992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537.38万公顷,比1979年增加5.3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79年的409.44万公顷调减为352.18万公顷,减少57.26万公顷,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80.24%降为65.54%;经济作物与其它作物播种面积分别由57.34万公顷、43.46万公顷增加到97.98万公顷、87.22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由11.24%、8.52%提高到18.23%、16.23%。1979—1992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其构成变化如表3-1-5。 第二层次,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处理好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比例关系。1979年以来,广西在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注意立足区情,大力开发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生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是,制订各项政策,鼓励发展林牧副渔生产。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85年9月11日发出了《关于继续搞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的通知》,强调要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要求农区畜牧业以养猪为主,猪禽牛杂并举,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水面发展淡水养鱼,以及利用稻田养鱼;山区以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动物为主;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奶禽蛋猪鱼生产,满足城市供应的需要;沿海地区重点发展海水养殖等。中共自治区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于1985年2月16日发出《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通知》、1986年9月12日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水果生产的通知》、1987年1月8日发出《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力争15年基本绿化广西的决定》等文件,重申放宽政策,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采取优惠的扶持措施,放开经营,搞活流通,依靠市场调节生产等。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对加快调整和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表3-1-5
注: ❶本表据《广西统计年鉴》资料; ❷其它作物包括水果、蔬菜等。 其次是,开展农业资源调查,搞好农业区划工作。自治区从1979年起,由点到面、分期分批地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通过开展调查和进行区划,基本摸清了土壤、水利、气候资源和部分生物资源情况,为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奠定了基础。 再次是,加快山区建设。广西有49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县,土地面积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50%以上,人口占1/3左右,其发展林牧副业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生产潜力很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自治区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把扶持山区发展生产当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开发林牧副生产、改变农林牧副比例不合理的战略措施来抓,把49个山区县列为“老、少、边、穷”地区给予重点扶持,采取发放扶贫资金、增加山区投入、放宽政策、搞活流通、以工代赈建设山区公路等特殊措施,加快山区开发,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重点是发展山区林业、畜牧业、土特产品等最具有优势的产业上。 由于采取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广西农林牧副渔获得全面、协调地发展,农业总产值(按各个时期不变价格计算)增幅较大。以1992年与1978年相比,全自治区农业总产值由46.17亿元增加到333.12亿元,增长5.22倍,其中农作物种植业产值增长4.44倍,林业产值增长12.6倍,畜牧业产值增长13.34倍,副业产值增长8.04倍,渔业产值增长39.1倍。随着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比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农作物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76.54%下降到1992年的56.41%;林牧副渔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3.46%上升为43.59%,上升20.13个百分点。这种结构的比例关系,基本上是适合广西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第三层次,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把它作为实现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改变单一农业的经济结构。1992年与1978年相比,全自治区农村社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由58.18亿元增加到503.51亿元,增长7.65倍,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6.22倍,农村工业总产值增长16.45倍,农村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0.1倍,农村运输业总产值增长12.78倍,农村商业、饮食业总产值增长7.15倍。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79.36%下降到1992年的66.16%;其它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产值由20.64%上升到33.84%。1978—1992年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及其构成变化情况,如表3-1-6。 表3-1-6
(续)
注:本表据《广西统计年鉴》1989、1993年版,其产值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 (二)停滞不前时期 二、农村产业结构的状况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