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全面大调整时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全面大调整时期

(三)全面大调整时期1979—1992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西从1979年起在农村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经营有了自主权,逐步摆脱了靠行政命令指挥生产和以粮为纲的束缚;同时,中共自治区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从广西的自然资源条件及经济优势出发,提出了“巩固一个基础(粮食),抓紧两大支柱(蔗糖、水电),发挥八项优势(蔗糖、水电、有色金属、建筑材料、土特产、林业、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旅游),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鼓励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并积极发展乡镇企业,走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
 表3-1-4

年份农业总产值农作物种植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副业产值渔业产值
金额
(万元)
比重
(%)
金额
(万元)
比重
(%)
金额
(万元)
比重
(%)
金额
(万元)
比重
(%)
金额
(万元)
比重
(%)
金额
(万元)
比重
(%)
1958
1960
1965
1970
1975
1978
183 466
135 287
167 158
191 566
413 049
425 228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16 230
97 456
125 015
146 305
321 448
325 471
63.35
72.04
74.79
76.37
77.82
76.54
14 550
13 807
8 896
10 116
22 116
21 036
7.93
10.21
5.32
5.28
5.35
4.95
26 393
14 517
28 400
29 771
56 570
58 135
14.39
10.73
16.99
15.54
13.70
13.67
24 038
7 431
2 402
2 613
6 310
15 679
13.10
5.49
1.44
1.37
1.53
3.69
2 255
2 076
2 445
2 761
6 605
4 907
1.23
1.53
1.46
1.44
1.60
1.15

注:1958—1970年按1957年不变价计,1975—1978年按1970年不变价计。
在此期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农村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和适应市场需要的原则,对农村产业结构的三个层次都同时进行了全面的调整。
第一层次,调整农作物种植业的结构,进一步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计划地把那些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或种粮效益低、种植经济作物效益好的耕地逐步改种经济作物。经济作物重点是发展最具有优势的甘蔗和水果生产,在最适宜种植的地方建立甘蔗、水果生产基地,实行连片、集中、集约化经营,并有计划地开发利用荒坡荒地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促进经济作物的发展。全自治区甘蔗(含果蔗,下同)播种面积从1978年的14.48万公顷,扩大到1992年的44.66万公顷,甘蔗产量从376.72万吨增加到2354.87万吨; 水果种植面积从1978年的4.92万公顷增加到1992年的37万公顷,产量由15.96万吨增加到161.16万吨,增长9.1倍,其它经济作物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调整农作物种植业结构中,粮食生产曾一度遇到曲折。粮食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428.47万公顷调减为1983年的383.43万公顷,减少播种面积45.04万公顷,但粮食单产提高,全自治区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以后出现忽视粮食生产倾向,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1985年粮食播种面积仅344.73万公顷,比1983年减少38.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1983年减少330公斤,粮食总产减少251.71万吨,减幅为18.39%。1988年由于受严重干旱影响减产,人均有粮降到258公斤,相当于1952年的水平,被迫耗用巨资调入大量粮食才解决吃饭问题。自治区各级领导认识到调整农作物种植业结构绝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只有在保证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加快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98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恢复到359.69万公顷,并获得了粮食丰收,往后又连年获得增产,199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 457.09万吨,比1989年增加155.38万吨,增长11.94%,平均每年递增3.83%。至此,广西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步入了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广西从1979年以来进行农作物结构调整,虽然在粮食生产上遇到了一些曲折,但总的发展趋向是好的。到1992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537.38万公顷,比1979年增加5.3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79年的409.44万公顷调减为352.18万公顷,减少57.26万公顷,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80.24%降为65.54%;经济作物与其它作物播种面积分别由57.34万公顷、43.46万公顷增加到97.98万公顷、87.22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由11.24%、8.52%提高到18.23%、16.23%。1979—1992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其构成变化如表3-1-5。
第二层次,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处理好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比例关系。1979年以来,广西在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注意立足区情,大力开发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生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是,制订各项政策,鼓励发展林牧副渔生产。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85年9月11日发出了《关于继续搞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的通知》,强调要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要求农区畜牧业以养猪为主,猪禽牛杂并举,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水面发展淡水养鱼,以及利用稻田养鱼;山区以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动物为主;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奶禽蛋猪鱼生产,满足城市供应的需要;沿海地区重点发展海水养殖等。中共自治区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于1985年2月16日发出《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通知》、1986年9月12日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水果生产的通知》、1987年1月8日发出《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力争15年基本绿化广西的决定》等文件,重申放宽政策,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采取优惠的扶持措施,放开经营,搞活流通,依靠市场调节生产等。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对加快调整和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表3-1-5

年份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它作物
(万公顷)播种面积
(万公顷)
比重
(%)
播种面积
(万公顷)
比重
(%)
播种面积
(万公顷)
比重
(%)
1979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510.24
487.75
444.34
514.13
532.73
537.38
409.44
395.72
344.73
363.99
356.77
352.18
80.24
81.13
77.58
70.80
66.97
65.54
57.34
56.01
65.06
80.55
90.37
97.98
11.24
11.48
14.64
15.67
16.96
18.23
43.46
36.02
34.55
69.59
85.59
87.22
8.52
7.39
7.78
13.53
16.07
16.23

注:
❶本表据《广西统计年鉴》资料;
❷其它作物包括水果、蔬菜等。
其次是,开展农业资源调查,搞好农业区划工作。自治区从1979年起,由点到面、分期分批地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通过开展调查和进行区划,基本摸清了土壤、水利、气候资源和部分生物资源情况,为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奠定了基础。
再次是,加快山区建设。广西有49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县,土地面积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50%以上,人口占1/3左右,其发展林牧副业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生产潜力很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自治区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把扶持山区发展生产当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开发林牧副生产、改变农林牧副比例不合理的战略措施来抓,把49个山区县列为“老、少、边、穷”地区给予重点扶持,采取发放扶贫资金、增加山区投入、放宽政策、搞活流通、以工代赈建设山区公路等特殊措施,加快山区开发,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重点是发展山区林业、畜牧业、土特产品等最具有优势的产业上。
由于采取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广西农林牧副渔获得全面、协调地发展,农业总产值(按各个时期不变价格计算)增幅较大。以1992年与1978年相比,全自治区农业总产值由46.17亿元增加到333.12亿元,增长5.22倍,其中农作物种植业产值增长4.44倍,林业产值增长12.6倍,畜牧业产值增长13.34倍,副业产值增长8.04倍,渔业产值增长39.1倍。随着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比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农作物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76.54%下降到1992年的56.41%;林牧副渔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3.46%上升为43.59%,上升20.13个百分点。这种结构的比例关系,基本上是适合广西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第三层次,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把它作为实现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改变单一农业的经济结构。1992年与1978年相比,全自治区农村社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由58.18亿元增加到503.51亿元,增长7.65倍,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6.22倍,农村工业总产值增长16.45倍,农村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0.1倍,农村运输业总产值增长12.78倍,农村商业、饮食业总产值增长7.15倍。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79.36%下降到1992年的66.16%;其它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产值由20.64%上升到33.84%。1978—1992年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及其构成变化情况,如表3-1-6。
 表3-1-6

年份农村社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农村工业总产值农村建筑业总产值农村运输业总产值农村商业、饮食
业总产值
金额
(亿元)
比重
(%)
金额
(亿元)
比重
(%)
金额
(亿元)
比重
(%)
金额
(亿元)
比重
(%)
金额
(亿元)
比重
(%)
金额
(亿元)
比重
(%)
1978
1980
58.18
78.88
100
100
46.17
63.31
79.36
80.26
6.68
7.49
11.48
9.49
2.28
3.43
3.92
4.35
0.65
1.26
1.12
1.60
2.40
3.39
4.12
4.30

(续)

年份农村社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农村工业总产值农村建筑业总产值农村运输业总产值农村商业、饮食
业总产值
金额
(亿元)
比重
(%)
金额
(亿元)
比重
(%)
金额
(亿元)
比重
(%)
金额
(亿元)
比重
(%)
金额
(亿元)
比重
(%)
金额
(亿元)
比重
(%)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40.07
158.59
183.42
229.49
300.28
329.73
378.46
503.51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8.02
118.69
137.92
168.94
145.97
252.22
278.15
333.12
77.12
74.84
75.19
73.61
48.61
76.49
73.50
66.16
12.36
16.78
23.20
32.21
99.35
43.19
57.66
116.57
8.82
10.58
12.65
14.04
33.08
13.10
15.23
23.15
10.31
11.97
9.78
12.19
13.71
15.57
21.23
25.31
7.36
7.55
5.33
5.31
4.57
4.72
5.61
5.03
2.80
3.39
3.93
5.18
8.47
5.27
7.09
8.96
2.00
2.13
2.15
2.26
2.82
1.60
1.87
1.78
6.58
7.76
8.59
10.97
32.78
13.48
14.33
19.55
4.70
4.90
4.68
4.78
10.92
4.09
3.79
3.88

注:本表据《广西统计年鉴》1989、1993年版,其产值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 (二)停滞不前时期   二、农村产业结构的状况 ☛
0001480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