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全面发展阶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全面发展阶段

(三)全面发展阶段1991—1995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这是农村开始由自发取向市场转向自觉取向市场的划时代里程碑,意味着农村进入了自觉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期间正是福建省实施国民经济计划的“八五”时期,全省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的精神,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遵循中央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总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不断调整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结合省情实际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护农、促农和兴农措施,及时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福建要在占全国1.3%的耕地上,养活占全国2.6%的人口,最突出的难点就是粮食问题,它是关系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1992年下半年,福建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出现了放松农业、不重视粮食生产的苗头。1993年上半年,这个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及时地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召开了全省农村工作暨加快山区开放开发工作会议,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了“三稳定”(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总产、稳定粮食市场)的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抓好粮食播种面积和各项增产措施的落实,避免了粮食生产出现大的滑坡。1994年,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粮食“三稳定”(稳定面积、稳定产量、稳定库存)、“两平衡”(总量平衡、地区平衡)的指示,进一步抓紧抓好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到20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了3.5万公顷。当年在遭受两次特大洪涝灾害和三次台风正面袭击的情况下,粮食总产达887.4万吨,比上年增加28万吨,增长2.1%,扭转了粮食下滑的势头。1995年,福建省进一步总结经验,确定了“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农村工作主线,全省上下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更加统一,措施更加有力。还明确提出,解决福建“吃饭”问题要坚持“三个立足”:立足于抓紧抓好粮食生产;立足于多渠道开辟食物来源,增加非粮食物;立足于培育和健全粮食和其他副产品市场。为了抓紧抓好粮食生产,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采取了十条政策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条:
❶保护耕地。依法保护占全省耕地82%的10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稳定现有耕地120万公顷;
❷加大商品粮基地县建设力度。从1995年起,省级商品粮基地县从原来的25个,增加到30个。从1995—1997年3年间,每年由省财政拨款3 000万元,地、市、县配套3 000万元,重点用于增加粮食生产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❸实行定购粮价外补贴和粮肥挂钩政策。从1995年起,对10亿公斤定购粮采取每50公斤定购粮在国家定购价基础上补贴优质化肥差价15元,并奖售优质化肥12.5公斤。这些措施调动了粮农和产粮区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升温。199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0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5万公顷,粮食亩产达304公斤,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94年增加8.5公斤,粮食总产达919.93万吨,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92年高出22.85万吨,粮食单产、总产双超历史最高水平。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重视全方位开发国土资源,多渠道开辟食物来源,1995年水产品、肉蛋奶、水果、食用菌四大类非食物总量达695万吨,比上年增加101万吨。非粮食物的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全省粮食紧缺的状况,也改善了人民的食物结构。在较好地解决福建“吃饭”问题的同时,大抓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面推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外向型经济, 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八五”时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一个时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农村经济综合实力上了新台阶。
1995年, 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达2 943.88亿元,比1990年增加2 491.3亿元,增长5.5倍(按现行价计算)。全省农业总产值达765.38亿元,扣除物价增长因素,比1990年增长72.1%,年均递增11.5%。全省有5个县级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的行列。1995年涌现出社会总产值达5亿元以上的乡镇108个, 其中10亿元以上的51个。社会总产值超过30亿元的乡镇有4个,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达37.01亿元,晋江市安海镇达36.5亿元,晋江市陈埭镇达36.47亿元,晋江市磁灶镇达33.43亿元。
——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八五”时期年均粮食播种面积达203.2万公顷。1995年粮食总产量达919.93万吨, 比1990年增加40.29万吨,增长4.6%,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92年增加2.85万吨,增长2.55%;亩产达304公斤,比1990年增加21.7公斤, 增长7.7%, 年均递增1.5%, 比“七五”时期年均递增速度快1.4个百分点,比历史最高的1994年增加8.5公斤,实现总产、单产双超历史。5年共增产粮食40多万吨,年均8万吨,虽然人口增加, 但基本做到口粮自给, 市场平稳, 人心安定。
——非粮食物总量大大增加。
1995年,全省水产品、肉蛋奶、水果、食用菌等非粮食的食物总量达694.72万吨, 比1990年增加392.19万吨,增长1.3倍,年均递增18%。1995年,水产品、肉蛋奶、水果、食用菌分别达到257.27万吨、159.87万吨、239.33万吨、38.24万吨,分别比1990年增长116.8%、、73.7%、215.8%、151.6%。增加食物总量缓解了粮食供需矛盾, 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结构。
——乡镇企业全面腾飞。
乡镇企业实现了超常规、高速度发展,并沿着市场化、外向化、高优化和集团化的方向迅猛发展。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由“七五”期末的47.20万家发展到66.74万家, 从业员工由279.16万人增加到471万人,增长68.7%。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 578.03亿元,比1990年增长8.26倍(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在全国的位次也由1990年的第12位上升到1993年的第10位。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58.8%上升到1995年的87.6%。乡镇企业向国家缴纳的税金,“八五”期间共达185.6亿元。1995年,福建农村社会增加值的59%、国内生产总值的33%、工业增加值的59%、财政收入的33%、出口创汇的58%和农民纯收入的40%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
——林业建设成效显著。
福建省全面完成“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计划,至1992年全省9个地(市)、72个县(市、区)全面实现基本消灭宜林荒山的目标,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荒山造林绿化先进省”的光荣称号。1995年,全省有林地面积697.07万公顷。从1989年以来,累计净增加有林地面积197多万公顷, 平均每年增加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已达到57.3%,居全国首位,绿化程度达78%,造林保存率达96%以上。森林蓄积量、木竹材和部分林产品产量等指标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农村市场建设不断拓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商品市场不断扩展,流通的规模日益扩大,市场销售日趋活跃。“八五”期间,全省新建集贸市场203个,截至1995年集贸市场共达1908个,年成交额达386.3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11.9%和3.9倍,涌现了一批如漳州天宝香蕉市场、古田、罗源食用菌市场、同安蔬菜市场、南安官桥粮食市场、建宁莲子市场、永春芦柑市场、龙海九湖花卉市场、晋江陈埭鞋业市场、晋江磁灶陶瓷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与此同时,生产资料、劳务、资金、技术、信息、房地产等要素市场竞相发展,与市场相配套的农村第三产业也相应发展,从而加快了农业市场化的进程, 全省农业商品率从1990年的63%提高到1995年的70.7%。1995年,农村出口供货总值达419.9亿元,比1994年增加119.7亿元, 增长39.9%。
——农村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重中之重。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增产措施的基础上,一手抓30个商品粮基地县建设, 一手抓14个缺粮大县粮食生产,保证了粮食稳定增长。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发展“高优”农业,鼓励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食物总量,保障有效供给。1995年,农林牧渔产值比例由1990年的51.7:9.4:23.4: 15.5调整为44.5:7.7:22.4:25.4。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 围绕第一产业大力兴办第二、三产业,并引导农村第二、三产业上规模、上效益,走集团化、外向化的路子。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由 “七五”末的49.5%上升到74.0%, 提高了24.5个百分点。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 农村就业结构非农化进程也明显加快。1995年, 全省农村劳动力1 161.45万人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为790.01万人,第二、三产业371.45万人,其所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76.55:23.45变为68.02:31.98。
——农业产业化开始崛起。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层矛盾的现实途径,也是实施“两个根本转变”的最佳途径。进入90年代,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福建省推行农业产业化工作日益引起各级领导和基层干部的重视, 形成了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商品生产基地,推动了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涌现了许多农业产业化典型和产业群。如安溪的茶叶、福清的鳗鱼、沙县的板鸭、南靖的绿麻竹、罗源和古田的食用菌、长泰和永春的芦柑、东山的芦笋、同安的蔬菜、龙海的花卉、连城的地瓜干等。在这些产业群的带动下,全省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笋菜、木竹、畜禽、鳗业、特种养殖、烟叶等10个区域性主导产业的社会总产值已达332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八五”期间,福建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步伐加快。1995年末, 全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57.25万千瓦,比“七五”期末增长29.0%;有小型拖拉机16.16万台和农用汽车1.88万辆,分别比“七五”期末增长9.6%和41.2%。农村用电量达45.68亿千瓦时, 比1990年增长1.2倍; 全省已有33个县市实现了农村初级电气化,居全国各省、市、区的第2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3.7万公顷。
——农村外向型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开辟了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台商农业投资区、农业引进试验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乡镇工业小区和农业大观园等,还两批共划出64个沿海岛屿、农、林、牧、渔场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对外招商项目。台、港、澳、外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日益增多,引进优良动植物种苗和先进的加工设备, 改善了农产品结构和质量,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全省初步建立起了优质水果、蔬菜、食用菌、饮料、花卉、林产化工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一批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 创办了出口创汇企业集团和群体100多个,大力开拓国际市场,1995年全省农村出口交货总值达419.85亿元,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农村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加快。
“八五”期间,全省组织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并在资金、技术、信息、干部力量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许多贫困县、乡(镇)相继摘掉了贫困帽子,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明显提高。全省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188.6万人下降到1995年的50.7万人。其中有4.84万人通过实施“造福工程”另辟新区,重建新村,彻底摆脱穷山恶水的偏僻山区。
“八五”时期,福建农民收入开始由缓慢增长转向持续、快速增长势头。199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048.09元, 比1990年增加1 284元, 增长1.68倍,年递增21.8%,扣除物价因素递增8.5%,比“七五”时期快2.7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第7位。到1995年, 全省农村小康建设总进程达到81.3%,已有18个县市区和部分农户率先步入小康生活, 广大农村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农村精神文明取得新成绩。
“八五”期间,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全省农村广泛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政治文化素质。农村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到1995年,已有1 000个后进村得到了转化。同时,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发展,1838个治安整顿重点村有了显著改善,农村治安得到明显好转, 农村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 (二)协调发展阶段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划 ☛

(三)全面发展阶段

(三)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5年

1978年后,贯彻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方针政策,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实行以家庭饲养为主,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允许私人养牛、耕牛自由上市、老残牛自由屠宰,集体耕牛可折价归农户,农户可自有、自繁、自养。取消畜产品派购政策,进一步放开集贸市场和畜产品价格,调动农户和社会各行业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饲料工业的兴起,草地和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 多渠道、多形式增加资金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兽医机构与法规,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广泛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和运用畜禽良种、优化饲料配方,进一步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建立以“菜篮子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畜禽商品生产基地。在资金、场地、设备、技术等方面扶持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户,促进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福建畜牧业进入了全面发展新时期。1995年, 全省肉蛋奶总产量159.88万吨, 约为新中国成立前历史最高年份(1936)的17.03倍。畜牧业产值171.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4%;1990年以来,年均递增12.1%。畜牧业生产开始向规模化、商品化、现代化迈进,成为福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表4-4-1)。

表4-4-1 畜牧业发展情况表

项 目单位19781980198519901995
实际比1990年
增减 (%)
畜禽存栏数
家禽

蜜蜂
万只
万羽
万只
万箱
52.0
2 601.6
455
10.7
71.8
3 127. 8
539. 1
20.4
61.1
5 106.8
454. 6
17.2
59. 99
5 908.86
374.43
21.21
100.51
10 201.5
581.1
20. 17
36.61
59.75
48.07
-5. 17
畜产品产量肉 类



其他
合计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2.29
0.6
0.4
3. 5
0.7
28.37
23. 7
0.7
0. 6
4. 1
0. 74
29.84
42.5
0.8
0. 5
5. 3
0.6
49.7
62.87
0. 68
0.51
9.71
0.47
74.24
102.83
2.07
1.09
19.67
0.95
126.61
62.51
204.41
111.76
101.54
102. 13
69.5
禽 蛋
奶 类
蜂 蜜
万吨
万吨
3.6
0. 93
1 900
3.6
1.47
4 400
8.3
4.21
6 500
12. 94
4.86
7 100
26.95
6.32
5 700
108.27
30.04
-24.56
牧业
产值
合计
占农业
亿元
%
3.82
10. 51
7.38
16. 22
16.92
19.81
53.5
23.39
171.2
22.37
76. 9


(续)

项 目单位19781980198519901995
实际比1990年
增减 (%)
畜禽存栏数
家禽

蜜蜂
万只
万羽
万只
万箱
52.0
2 601.6
455
10.7
71.8
3 127. 8
539. 1
20.4
61.1
5 106.8
454. 6
17.2
59. 99
5 908.86
374.43
21.21
100.51
10 201.5
581.1
20. 17
36.61
59.75
48.07
-5. 17
畜产品产量肉 类



其他
合计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2.29
0.6
0.4
3. 5
0.7
28.37
23. 7
0.7
0. 6
4. 1
0. 74
29.84
42.5
0.8
0. 5
5. 3
0.6
49.7
62.87
0. 68
0.51
9.71
0.47
74.24
102.83
2.07
1.09
19.67
0.95
126.61
62.51
204.41
111.76
101.54
102. 13
69.5
禽 蛋
奶 类
蜂 蜜
万吨
万吨
3.6
0. 93
1 900
3.6
1.47
4 400
8.3
4.21
6 500
12. 94
4.86
7 100
26.95
6.32
5 700
108.27
30.04
-24.56
牧业
产值
合计
占农业
亿元
%
3.82
10. 51
7.38
16.22
16.92
19.81
53.5
23.39
171.2
22.37
76. 9
☚ (二)曲折发展阶段   二、生产水平 ☛

(三)全面发展阶段

(三)全面发展阶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农副产品出口贸易有了很大发展。随着国家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贵州从1978年开始自营出口试点。按照出口商品大类划分,从供应港澳市场商品入手,逐年缩小了调拨供应出口的商品范围,扩大了本省直接对外联系客户、谈判、成交、履约、结汇的自营出口业务;同时,相应地进行涉外机构的配套建设。从1978—1984年的7年间,全省对外贸易出口(含农副产品出口)逐年稳步增长(表7-3-1)。

表7-3-1 贵州省直接出口创汇情况

项 目单 位1978年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累计额
直接出口商品总额
其中: 农副产品
出 口 额
万美元
万美元
285.4
266.2
702.8
566.2
1 640.7
541.9
3 617.0
993.3
4 512.6
1 239.1
4 186.2
1 497.6
4 548.0
1 646.0
19 492.7
6 750.3
占出口商品总额
比 重
%93.2780.5633.0327.4627.4035.7736.1934.63

从1985年起,贵州外贸出口企业所经营的出口商品,由调拨供应出口转为全面自营出口; 地方外汇进口大部分也由地方直接对外订货,直接进口经营,从而使贵州成为直接对外口岸,开通了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从1985—1990年的6年间,贵州对外贸易出口(含农副产品出口),逐年稳定增长(表7-3-2)。

表7-3-2 贵州省直接出口创汇情况

项 目单 位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1990年累计额
直接出口商品总额
其中: 农副产品出口额
占出口商品总额比重
万美元
万美元
%
4 009.5
1 480.3
36.92
6 361.4
2 830.8
44.50
9 296.2
2 980.4
30.74
11 586.4
3 266.4
28.19
13 322.0
3 008.2
22.58
15 358.0
3 267.0
21.27
59 933.5
16 833.1
28.09

在稳步推行以改革经营机制为中心的对外贸易体制中,贵州相应进行了涉外机构的配套建设,包括成立对外经济贸易厅、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贵阳分行、进出口商品检验局、贵阳海关,外贸出口企业,按照出口大类需要进一步分设有关进出口公司,农副产品的收购和出口,1950年只有粮油食品、土产畜产两大类公司,到1985年设有粮油食品、土产畜产、医药保健品、烟草、丝绸等5大类外贸专业公司。这样,便初步形成了贵州农副产品的经营组织体系。1985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品种96个,直接销往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排在前三名的国家和地区是香港、日本和美国。
☚ (二)徘徊停滞阶段   二、特点 ☛

(三)全面发展阶段

(三)全面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

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广西集贸市场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培育和发展市场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投资兴办市场的单位已由工商部门一家扩大到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阶层。在这个阶段,不仅消费品市场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而且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也加快发展,以文化市场为主体的特种市场迅速兴起,全自治区出现了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热潮。1992年集贸市场发展到2 359个,其中专业市场216个,综合性集贸市场2 143个,集贸市场中,成交额5 000万元至1亿元的市场有25个,成交亿元以上的市场10个。

☚ (二)迅速发展,层次不断提高阶段   二、集贸市场建设 ☛

(三)全面发展阶段

(三)全面发展阶段1980年以后

进入80年代, 农业标准化向广度深度发展。从1982年9月开始至1995年底, 在调查全省农产品标准化工作情况的基础上,编制落实了农业标准化的11个年度项目汁划及2个长远规划,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的制定、修定工作。从制定种子和农产品标准推进到制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全过程的标准,从单项标准化到综合标准化,从只制定技术标准发展到制定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1985年1月,全国第二次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在南昌市召开,这次会议对江西省农业标准化工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全省加强了农业标准化的规章管理,除了执行国家的有关农业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外,还颁发了《江西省农业标准化管理暂行办法》、《江西省农业标准化先进县水平考核暂行规定》和评分细则等一些必要的规章;组织进行了棉、麻、烟、粮的实物标准仿(复)制工作,作为收购、调拨和供应棉、麻、烟、粮定等定级的实物依据;进行了棉花、烤烟、饲料等农产品标准的实施监督工作;办理了技术审查饲料标签886个的认可工作;评选了两次优秀省级农业地方标准7项;培训农业标准化人员5 000余人次等。从而,使江西的农业标准化工作,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

☚ (二)发展阶段   二、工作重点 ☛

(三)全面发展阶段

(三)全面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江西农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不断解放农村生产力, 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全省农业生产步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江西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从1979年初决定较大幅度地提高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开始, 然后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1982年止, 全省广大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农业连年丰收。不仅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而且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也开始新的启动。农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出现一批 “先富”起来的专业户、专业村, 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1985年, 在进一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 “伸长两条短腿”, 即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多种经营, 要求乡镇企业必须坚持大力发展的方针, 实行以户办、联户办为重点, 村办、乡办 “四轮驱动”,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始迈出新步伐, 这对全面繁荣江西农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从1978—1985年的7年, 江西农村经济取得了明显的发展, 1985年的农业总产值达115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 7年年均递增6.3%。
1988年, 省委、省政府在认真总结经验, 深化对省情认识的基础上, 提出 “把江西的经济大厦建立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 打一场农业开发总体战” 的战略口号, 并在1990年中共江西省第九次代表会上, 正式确立了这一发展农业, 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推进农业工业化的战略构思。这是一个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要内容, 以大力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提高农业产业效益水平为目的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新部署。从1988—1992年, 江西连续7年进行了农业总体开发, 如土地资源开发、农业产品新品种开发、农业技术开发、农产品市场开发等, 组织了一系列农业开发建设, 包括红壤开发、吉湖农业综合开发、赣中南农业综合开发以及 “蚕桑工程”、“鹅鸭工程”、“果业工程”、“大水面开发工程” 等项目, 使农业总体实力得到明显提高, 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大大增强。随着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 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 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农村市场运行机制已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 大力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 “三高”农业,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到90年代中期, 农业结构趋向合理, 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农业整体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农业生产各项指标全面增长。1995年, 全省农业总产值达631.71亿元 (现价), 比1978年增长11.8倍, 平均每年递增69.4%。粮食产量上了一个大台阶, 由1978年的1 125.74万吨, 增加到1 607.30万吨, 增长42.8%; 棉花总产量由1978年的3.48万吨,增加到11.85万吨, 增长2.4倍; 油料折油产量由1978年的6.63万吨, 增加到34.67万吨; 肉类总产量由1978年的26.27万吨, 增加到219.40万吨, 增长7.35倍; 水果产量由 1978年的2.92万吨, 增加到42.6万吨, 增长13.6倍。

☚ (二)曲折发展阶段   二、主要成就 ☛
0003295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5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