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健康发展阶段 (三)健康发展阶段1978—1992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西化肥工业从实际出发,一是通过全面整顿和调整,关、停、并、转了60多个生产条件差,消耗高、质量低、长期亏损的小化肥企业,对条件比较好的小化肥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进行技术改造;二是从1980年起自治区对化肥生产实行“盈亏包干、利润分成、超亏不补,减亏留用”,企业折旧费全部留用,小化肥减免产品税等扶持政策。对化肥产品还实行优质优价,节煤节电奖励等办法,促进了企业节能降耗和扭亏增盈。在原材料供应方面实行择优供应,保证“吃饱开足,合理开机”。1982年化肥工业开始由亏损转为盈利,1985年全自治区生产合成氨35.2万吨,化肥29.4万吨。1992年全区化肥工业企业共有49个,企业虽减少了,但产量、质量、产值、利润、劳动生产率都有明显提高。全自治区化肥工业总产值10.5亿元,氨产量40.4万吨,纯肥产量45.9万吨,利润3 063万元。 ☚ (二)曲折前进阶段 二、饲料工业 ☛
(三)健康发展阶段 (三)健康发展阶段(1978—1997年) 经过改革管理体制, 明确了供销社的性质、 地位、任务和作用, 改全民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 改 “官办” 为 “民办”, 以恢复农民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商业组织为核心, 把供销合作社办成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中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恢复了供销社的群众性、 民主性和灵活性, 扩大了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建立和完善了商品生产服务体系, 强化了为农村商品生产和流通服务的功能, 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取得了显著成绩。 ❶民办因素增加。 到1996年全省入社农牧民社员达26.6万户, 占有供销社地区农牧民总数的64.4%。社员股金达到2833.7万元, 占供销社实有资本的13.22%。 ❷服务功能增强。在巩固发展传统的购销业务,扶持生产、饮食等项目的基础上,又相继兴办了储存、运输、修理、租赁、养殖等新服务项目。 ❸积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农资科技服务部、庄稼医院241个,配合各地农科部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重点推广了小麦—玉米带状田、蚕豆一马铃薯带状田、旱作农业技术、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各地供销社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扶持发展果品、蔬菜、牛羊育肥等项目,各县以供销社为依托,把分散的农民个体专业户有计划地组织起来建立蚕豆、豌豆、生猪、油菜、蔬菜、建材等专业合作社20多个。 ❹扩大购销业务。实行主营和兼营相结合,大力推广和不断完善合同制,开展直购贸易。组建了20多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拓宽了农副产品进城镇销售的渠道。在城市和农村集镇建立了规模不等的综合商场,与省内外众多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联营贸易关系,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少环节,纵横多方位联网的流通格局。到1997年底,购进农副产品总额0.4793亿元,供应生产资料总值2.4亿元,生活资料零售总值1.57亿元,主要商品的购销数量也大幅度增长(见表7-1-1、表7-1-2)。 表7-1-1 青海省供销社主要年份购销业务情况
年份 | 农副产品收购 价值 (万元) | 消费品 零售总额 (万元) | 生产资料 零售 (万元) | 化肥国内纯 销售 (吨) | 1952 1957 1965 | 179 2 470 1 678 | 268 5 509 6 084 | | 11 1 052 9 787 | 1970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 967 1 192 2 630 3 344 5 468 8 846 5 785 4 793 | 7 607 9 946 13 873 17 611 21 116 20 152 18 166 15 726 | 3 075 3 265 3 227 3 756 7 001 19 766 24 197 23 764 | 49 243 223 096 212 931 171 787 142 909 182 885 181 929 155 189 |
表7-1-2 青海省供销社主要年份商品供应情况 年 份 | 棉 布 (万米) | 缝纫机 (台) | 自行车 (百辆) | 摩托车 (辆) | 电视机 (台) | 洗衣机 (台) | 纯 碱 (吨) | 农 药 (吨) | 烟 (箱) | 酒 (吨) | 1957 | | | | | | | | 1 543 | | | 1965 | | | | | | | | 3 010 | | | 1970 | 1 216 | | | | | | | 826 | | | 1975 | | | | | | | | | | | 1978 | 1 103 | | 16 727 | | | | 662 | 2 133 | 10 828 | 1 421 | 1980 | 1 308 | | 24 766 | | | | 852 | 1 953 | 14 073 | | 1985 | | | | | | | | | | | 1990 1995 1996 1997 | 393 95 74 44 | 2 234 2 509 1 787 2 076 | 8 057 6 092 5 330 4 632 | 48 5 10 3 | 4 002 4 622 4 000 2 931 | 4 302 2 994 2 595 2 091 | 763 297 268 190 | 660 1 130 975 864 | 11 804 2 879 2 339 2 216 | 4 056 2 617 1 796 1 339 |
☚ (二)曲折徘徊阶段(1958—1977年) 二、农村集贸市场 ☛
(三)健康发展阶段 (三)健康发展阶段1976年以后1976年以来, 陕西农村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各级各类教育经过全面整顿, 很快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首要战略地位逐步得到落实; 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通过调整, 教育结构日趋合理; 教育投入增加, 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义务教育实施步伐加快; 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1980年, 陕西省委批转了省教育局党组 《关于统筹安排, 全面发展城市和农村教育事业的意见》, 有步骤地进行教育事业调整, 按照国家在80年代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采取措施提高 “四率”。到1984年, 全省农村初等教育入学率增长为96.14%, 年巩固率96.07%, 毕业率92.49%, 普及率也有较大增长。1982年, 在部分市、县进行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1984年, 省政府批转了省教育厅 《关于改革中小学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的若干意见》。1986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 陕西就完善健全 “分级办学, 分级管理” 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 逐步形成了新的管理体制。1980年, 陕西开始农村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将一部分普通中学改为职业中学。1984年, 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了 《关于加速普及初等教育的决议》, 全省掀起了群众性集资办学、实现 “一无两有” 的热潮。1987年, 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 《陕西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1988年, 全省基本实现了小学的 “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 班班有教室, 人人有课桌凳), 1989年全省各县普遍达到普及初等教育的标准。1987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这一阶段, 成人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 1990年, 全省县、乡、村三级农技校培训网络初步形成。农村各类教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 (二)停滞阶段 二、农村各类教育 ☛ 00027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