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停顿自流和大干快上时期1966—1978年
1966年后的几年时间内,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贵州水利建设和管理基本上处于停顿和自流状态。“三五”时期的水利投资和效益起伏不定,增长缓慢。1966年的投资为3349万元,到1970年降至2 354万元,其间1968年仅1950万元。5年共投资1.3亿元,年均投资仅2 600万元。5年内有效灌溉面积净增5. 67万公顷,年均增长1. 13万公顷。到1970年水利设施达15.88万处,有效灌溉面积达45.13万公顷,蓄水库容达6.2亿立方米。1970年黔南、黔东南和贵阳地区遭遇暴雨洪灾,全省45个县受灾,仅洪水冲毁的小型水利设施就达6 771处。1972年又出现全省性大旱灾。从多次的水旱灾害中,广大干部和群众更加体会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含义,迫切要求大力修复、兴建水利工程。自1971年起,全省提出贯彻“大寨精神,小型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和“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以及“蓄(水)、小(型)、群(众自办)”等方针。1970年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讨论和部署了省计划会议提出的1972年全省达到灌溉1200万亩,实现农田水利化的任务,又一次掀起了大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年投入劳力超百万,最高时突破240万人,并建立了10余万人的“常修队”,与季节性民工及专业队“三结合”,坚持四季修水利。在此期间恢复和改造了一大批小型山塘和引水、提水工程,修复了修文岩鹰山,习水东风、绥阳后水河、凤岗穿阡、花溪松柏山等骨干蓄水工程。原来停建的大部分水库得以恢复和续建,有些引、提工程也为水源可靠的蓄水自流灌溉工程取代。
1971年后,国家对水利的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71—1975年的“四五”时期,全省共投资2.6亿元,较“三五”时期增长1倍;1976—1978年又增至2.97亿元,3年投资超过了前5年的总和。这个时期水利投资共达6.9亿元,年均投资5 300万元。13年净增有效灌溉面积16.846万公顷,年均增加1.296万公顷,全省达到56.33万公顷。蓄水工程的总库容达15.76亿立方米,较1965年增加10.8亿立方米。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水利技术又有较大发展。在水文方面,整理了上万站年水文、气象实测资料的分析研究,编制了全省水文气象多因素的等值线图,其成果《贵州省可能最大暴雨图集》获1978年省及全国科学大会奖;《贵州省水文图集》获1980年贵州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基本上摸清了全省地表径流年总量,枯水流量及可能最大暴雨、洪水等数值,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在地质方面,通过20多年在岩溶山区修建库坝中遇到的深层岩溶、地下河、基泉水、拱座溶洞、断层破碎带严重风化、软基、软弱夹层、裂隙发育及隧洞、渠道溶洞、塌方等复杂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问题,从对岩溶地区水利工程建设的成功和失败中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归纳成“避、堵、截、铺、灌、围、导(排)、观”八字经。在坝工技术方面,根据贵州山多石料丰富和水泥产量增长的实际情况,砌石坝、混凝土坝,特别是簿壁拱坝、高坝有了较快的发展。修文县岩鹰山水库成为贵州第一座最高的浆砌石单曲拱坝,坝高56米、坝体43万立方米,于1972年仅用250天即建成,为岩溶地区建50米以上高拱坝提供了榜样,为以后拱坝的快速发展普及到各县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使贵州省的砌石坝、拱坝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从实践中还总结出拱坝设计施工中需采取截流、灌嵌、扩基、灌浆、搭桥、留缝、平硐锚塞、上重下拱(上部以重力稳定为主)、混凝土防渗墙、坝周大石整砌等10个方面的主要措施。这是突破岩溶“禁区”,为解决岩溶山区建砌石拱坝防裂、防渗和保证稳定取得了经验。岩鹰山、穿阡水库拱坝均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至1978年,全省建成15米以上的各类拱坝227座(本时期占206座),占全国已成拱坝数量的1/3。与此同时,被群众称为“埋头苦干,用途广泛”的水轮泵也得到很快发展。经过水利、机械、山地科研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在实践中反复研制改进,成功地解决了轴承、泵壳等部件极易损坏的技术问题,从1964年开始推广40—50米扬程的普通水轮泵,进而发展为扬程高,出水量大,运转稳定,管理方便,成本低廉的高扬程(100米以上)水轮泵。贵州建设高扬程水轮泵的成功经验,得到国内和国际的重视,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8年12月在曼谷召开的近东提水工具会议上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