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促进了民族团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促进了民族团结

(三)促进了民族团结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省内除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和威宁等11个自治县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散居于各地。据第4次人口普查,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已超过总人口的1/3,达到34.6%。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事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采取了多种措施扶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经过40多年的努力,贵州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绝大多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对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全省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更加紧密。
1990年,全省民族自治地区农业人口1 231. 7万人,比1949年增长了1.2倍,占全省农业人口总数的43.4%;农业总产值达到68.45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了4. 24倍,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49年的32. 7%上升为46.0%,提高了13. 3个百分点。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农作物产量及其占全省的比重,1990年同1949年比较,粮食产量达到328.3万吨,增长1.45倍,比重由1949年的45. 1%上升为47.3%,提高了2. 2个百分点;油料产量16. 0万吨,增长15. 7倍,比重由35.6%上升为36.5%,提高了0.9个百分点。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经济在全省农村经济中所占份额逐年上升,对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
1980年以来, 民族自治地方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好势头。“七五”计划期间,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平均速度。从主要指标看,1985—1990年, 民族自治地方农业总产值增长24.6%, 比同期全省农业总产值增长23.8%,快0.8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增长23.0%,比全省21.2%的增长速度快1.8个百分点;油料产量增长39.1%,比全省37. 2%的增长速度快1. 9个百分点;烤烟产量增长12.6%, 比全省7.9%的增长速度快4.7个百分点;生猪年末存栏数增长25.4%,比全省18.4%的增长速度快7.0个百分点。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发展速度,主要是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和省在教育、商品基地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投资等方面采取了倾斜政策,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在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支持发展教育、培训人才,提高人的文化科技素质。从1986—1990年,从用于扶持民族教育的发展基金中安排1 800万元,优先办了8所中等民族师范学校;1987—1990年投入700万元,重点扶持12个民族贫困县,每县先办一所综合性、示范性的民族职业学校。这对边远民族贫困县培养小学老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改变贫困面貌起到很大作用。由于重视教育和扫盲工作,现在有14个少数民族县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12个少数民族县基本无文盲。为了加速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1980年以来以省投资为主扩建了3个自治州的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在黔东南自治州新建扩建了林业和农机中等专业学校,在黔西南自治州建立了水利学校;新建扩建3个自治州林业科学研究所和黔东南自治州的农机研究所。还对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采取优先倾斜的政策措施等,为民族自治州和民族县增加了大批人才, 提高了人的科技文化素质。
(2) 建设良种基地和商品基地。国家和省投资在黔东南州的丹寨县建设了先进的柑桔无菌苗场, 面积33公顷; 在黔西南自治州的晴隆县建设了大叶茶良种场; 3个自治州都建设了鱼种繁殖场。这些良种场的建设, 为他们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良种和培训了人才, 对发展商品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国家先后两次批准建设的7个种草养畜基地县中, 威宁、凯里、丹寨、龙里是在自治州内或是民族县。集中连片的水果商品生产基地全部建在罗甸、望谟、册亨、晴隆、威宁、从江、榕江等自治州和民族县, 其中榕江和从江县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 340公顷和1 453公顷, 是目前贵州面积最大、建设标准最高、效益最好的水果基地县。1984年引进的低息贷款5 775万元和1990年《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总投资1.2亿元, 绝大多数投放在3个自治州的县, 计划造林21.6万公顷, 主要是良种化、区域化、规范化的高标准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经济林, 并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为自治地区林业生产增强了发展后劲, 加速了林业商品经济的发展步伐。
(3) 支持建设能源、水利工程等。1984年国务院批准贵州建设6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 其中有玉屏、镇宁、镇远、施秉四个县都是在自治州内或是民族县。“六五”计划以来把民族县、贫困县的能源建设,列为省计划的重点,先后批准把威宁、镇宁、松桃、印江、台江、从江、天柱、罗甸、平圹、册亨、望谟等25个县列为小水电、小火电的重点县,其中大多为民族地区,缓解了这些地方的能源紧缺,对发展地方经济、乡镇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使这些县农业稳定发展,提高抗旱能力,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国家还投资修建了黎平墨门山、沿河官州、松桃架枧、紫云革坝、凯里里禾、贞丰白坟等一批蓄水1 000万立方米以上和灌溉1万亩以上的水利工程。现在,黔东南自治州,农业人均水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44亩,是全省农业人均数的1.52倍。“粮棉布”补助修建公路、水利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投放也大多数在这些县。“3146”项目的无偿援助投放的5个县,有3个是民族县。日本政府的6县“粮食增产援助”项目,其中5个县是民族县。此外,还投放了大批扶贫贴息和低息贷款。

☚ (二)缩小了城乡差别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前景 ☛
0001320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