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到1990年已拥有农业企业、工业企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建筑业等门类齐全的体系。1990年底全市有乡镇企业196 860个,从业总人数912 89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31%;总产值达97.15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1.7%;出口创汇企业53个,出口产品生产总值10 535万元,出口产品交货额7 965万元。1990年全市有3个县(区)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67个村超过1 000万元,1个企业、20个乡(镇)突破1亿元。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1978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为4.84亿元,仅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29.71%,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3.67%。到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32.8倍,其中乡镇工业产值68.4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75%;乡镇建筑业产值10亿元,占全市建筑业的38.46%。在全省21个市、地、州中,该市乡镇企业各项主要指标均居于领先地位。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和总收入分别占全省的21.25%和20.52%。199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40亿元,工业总产值95亿元,分别居全国计划单列市的第3位和第4位。总产值居宁波、青岛之后,工业产值居宁波、青岛、大连之后。
成都市乡镇企业起源于农村副业和手工业,诞生于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时期,但到1978年的20年间,发展却相当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2年,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异军突起,飞速发展。这12年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
❶1978-1980年的大发展时期。实行“定、包、奖”,即定任务、包利润、超奖短赔,初步建立了岗位责任制。1980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的利润和税金,分别比上年增长35.84%和45.28%,达到6 966万元和2 329万元;
❷1981-1983年的整顿调整时期。这一时期,发展速度和效益有所下降。1983年为扭转下降局面,普遍推行承包责任制。结果,这一年社队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3.5%,总收入增长32.21%,利润增长38.89%;
❸1984-1990年的开创新局面时期。1984-1985年,全市普遍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86—1990年,又深化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及其配套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标;引入风险机制,实行财产抵押承包;试行股份制,逐步明确企业产权;扬长避短,进一步发展横向联合;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相应进行科技、流通、金融等方面的改革,从而促进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