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村劳动力的结构
1.性别和年龄结构。云南省的乡村劳动力中,男性略多于女性,性别比(每100名女性相对应的男性人数)高于100。1990-1999年间,男女劳动力的增长数量大致保持着相同的水平,劳动力人口的男女之比也一直保持在51.5:48.5左右。1999年年末,全省1 911万乡村劳动者中,男性为990万人,约占51.81%,女性为921万人,约占48.19%,性别比为107.49。
根据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资料,全省农业劳动力总体上呈现为一个年轻型的年龄结构,35岁以下的人口约占劳动力总数的60%,50岁以上的人口仅占劳动力人口的14%~15%。1995年,在全部农业劳动者当中,20岁以下的人口占12.9%,20~24岁的人口占17.1%,25~29岁的人口占16.6%,30~34岁的人口占13.5%,35~39岁的人口占9.2%,40~49岁的人口占16.6%,50~59岁的人口占9.9%,60岁以上的人口占4.2%。与1990年相比,20岁以下以及50~59岁、60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3.5、0.8和0.9个百分点,30~39岁和40~49岁的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上升了2.6和2.2个百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人口年龄结构推移的结果,即60和70年代人口增长高峰期出生的大量人口陆续进入30~40岁年龄,导致相应年龄段人口比重的逐渐上升,而出生于这批人之前和之后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其人口比重也就相应下降。
2.产业结构。云南省乡村劳动力人口的产业结构历来较为单一,绝大多数劳动力分布在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1978年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乡村劳动力为1 044万人,占当年乡村劳动力总数的95%,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不到5%。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期间,在经济体制变革的推动下,乡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劳动力的从业方向也不断地向非农行业转移,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明显增加,占乡村劳动力的比重逐渐上升,由5%以下升至11%以上。1999年与1978年相比较,从事第一产业的乡村劳动力数量增加了58.5%,所占比重则下降了8.6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乡村劳动力数量增加了10.1倍,所占比重上升了4.4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乡村劳动力数量增加了2.5倍,所占比重上升了4.2个百分点。1978—1999年间乡村劳动力产业构成状况及其变化见表2-1-10。
表2-1-10 乡村劳动力产业构成统计表
年 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人数 (万人) | 比重% | 人数 (万人) | 比重% | 人数 (万人) | 比重% |
1978 1990 1996 1997 1998 1999 | 1 044 1 499 1 642 1 654 1 662 1 655 | 95.17 91.01 88.47 87.79 87.06 86.60 | 9 64 89 93 97 100 | 0.82 3.89 4.80 4.94 5.08 5.23 | 44 84 125 137 150 156 | 4.01 5.10 6.73 7.27 7.86 8.17 |
1999年,在乡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构成中,第二产业劳动力约占2/5,第三产业劳动力约占3/5,其中工业劳动力比重为19.9%,建筑业劳动力比重为19.1%,交通运输邮电业劳动力比重为14%,商业、餐饮业劳动力比重为13%,其他服务性和管理性行业劳动力比重为34%。与1990年相比,各个行业劳动力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商业、餐饮业和交通运输邮电业劳动力的增加最为显著,分别增长了1.8倍和1.2倍,建筑业劳动力约增加了75%。各行业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劳动力中的比重、状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工业和其他行业劳动力比重有所下降,其余行业劳动力比重则有所上升,详见表2-1-11。
表2-1-11 乡村非农行业劳动力构成统计表
年 份 | 工 业 | 建筑业 | 交通运输邮电业 | 商业餐饮业 | 其他行业 | 总 计 |
人数 (万人) | 比重 (%) | 人数 (万人) | 比重 (%) | 人数 (万人) | 比重 (%) | 人数 (万人) | 比重 (%) | 人数 (万人) | 比重 (%) | 人数 (万人) | 比重 (%) |
1990 1996 1999 | 36 48 51 | 24.16 22.43 19.91 | 28 41 49 | 18.79 19.16 19.14 | 16 29 35 | 10.74 13.55 13.67 | 12 24 34 | 8.05 11.22 13.28 | 57 72 87 | 38.26 33.64 33.98 | 149 214 256 | 100.00 100.00 1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