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经济鱼类
青海省的主要经济鱼类有三种, 即青海湖裸鲤 (俗称湟鱼)、 花斑裸鲤 (俗称大嘴鱼)、极边扁咽齿鱼 (俗称小嘴鱼)。这三种鱼构成当地鱼产品的主体, 是省内居民主要的传统食用鱼。
青海湖裸鲤在19世纪末, 由俄罗斯科学家分类并定名。 国内学者从20世纪30年代后, 多次对青海湖裸鲤作过考察和研究。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队、水生生物所、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组织专家学者对青海湖裸鲤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1978年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汇编出版 《青海湖地区鱼类区系和青海湖裸鲤的繁殖生物学》, 详细记述了该鱼的形态结构、 年龄生长、食性、 繁殖习性、 产卵行为、胚胎发育、 鱼苗孵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青海湖裸鲤体长形, 稍侧扁, 头锥形, 口近端位或亚下位, 呈马蹄形, 下额正常, 唇狭窄, 唇后沟中断, 无须。 臂部每侧有14~41枚臂鳞, 身体其余部分裸露无鳞, 下咽齿细长, 端部稍沟曲, 磨面下凹成匙状。 鳔2室, 后室细长, 肠体为体长的2.3倍, 腹膜黑色, 成熟雄体背鳍后2根不分枝鳍条相隔较宽,臂鳍最后2根分枝鳍条变硬, 末端呈倒钩状, 头部和臀鳍多珠星。该鱼杂食性, 生长缓慢, 体重500克的鱼需生长10~12年。 每年3—7月从湖中进入河流产卵繁殖, 产沉性卵, 略有黏性。 布哈河是主要的产卵场地, 产卵时水温为6~17℃, pH7.8~8.2, 产卵场底质为砾石或细沙。 成熟雌鱼平均怀卵量为16 241粒, 相对繁殖力平均为28.75粒/克。 受精卵在河流水中孵化, 水温在13.5℃时, 需138小时才能孵出。幼鱼在河弯缓水处或近河口的浅水区觅食、 生长, 冬季到深水区越冬。该鱼集群性很强, 结群采食, 在湖水中生长发育。
青海湖裸鲤自1959年大规模开发捕捞以来, 已捕获近30万吨, 是青海人民的传统食用鱼品。 80—90年代, 由于过渡捕捞, 该鱼个体体重逐年下降,产卵群体的平均年龄和个体重量也呈明显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