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主要效益
天津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实施,提高了项目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益突出,成绩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主要是大洼区,生产条件较差,多盐碱,易旱涝。经过水田林路综合开发治理,进行综合配套,项目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基本消除。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3年来,共开挖疏浚渠道2514.45千米,衬砌渠道59.54千米,修建桥闸涵渡槽7 411座,埋设地下管道18.29千米,修建排灌站 (点) 217座,架设农电线路120.53千米,新打机电井64眼,修机耕路357.65千米,总动土方3448.2万立方米。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完善配套。共新增灌溉面积1.146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126万公顷,新增除涝面积7 266公顷,改善除涝面积1.58万公顷,项目区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项目区稳产高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项目区的整体配套水平提高。在项目区新建良种繁育基地593.3公顷,购置大中型拖拉机174台,配套农机具及植保机械673台 (套),农机总动力增加1.8万千瓦,大大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在项目区内营造农田防护林800公顷,植树90多万株,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2.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开发前常年广种薄收,粮食产量一直低而不稳,亩产一般仅为100~200千克,农村经济发展也都比较落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后,通过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科技措施,大大提高了项目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项目区农业实现了全面增产。开发项目实施后,宜农荒地开发的稻田平均亩产达到450千克,开发的旱作农田平均亩产达到600千克 (小麦、玉米两茬平作),改造后的中低产田平均亩产600千克,较开发前平均亩增产250~300千克; 开发的淡水养殖水面平均亩产480千克,项目区生产发展的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区农民增产增收。据统计,1994—1996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0.738万吨,棉花530吨,油料780吨,水产品5400吨,随着项目的正常运转,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仍将不断提高。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在实现粮食增产的同时,农民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农民纯收入总额年增加9 868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770元,大大高于非项目区农民的增收幅度。
3.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天津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由于采取了综合措施,一步到位,实现了当年开发、、当年见效、当年高产,起到了很好的样板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影响下,周边地区的农民纷纷要求把自己承包的责任田列入项目区,也有的按照农业综合开发的模式,成片规划,规模开发,调整了种植结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