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做法
(1)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延安市从1978年开始, 推行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 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市普遍推行并稳定下来, 充分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从而使长期令延安历届领导焦虑的吃饭问题得到解决。“七五” 以来, 全市又以壮大集体经济、健全服务体系为中心,大力推广洛川县 “双田制” 和宜川县兴办合作基金会的经验, 积极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八五” 以来, 市上以产权制度建设为突破口, 在子长县开展了土地有偿出让试点工作, 共拍卖荒山荒坡3 730公顷, 一定30~50年不变, 允许继承、转让、出租,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治理荒山荒坡的积极性, 加快了治理速度。到1995年, 全市累计拍卖荒山荒坡面积18.6万公顷, 已治理7.5万公顷。有的地方还借鉴这种办法向沟坝地和耕地延伸。与此同时, 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以基地建设为依托, 以加工、销售为龙头,积极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建设。据初步统计, 全市共兴办各类服务性实体239个, 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 474家, 新建、扩建农产品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188个,从信息、技术、物资、加工、销售诸方面提供全程服务, 使烤烟、苹果、羊、薯类和蚕桑、红枣、花椒等区域性骨干产业一体化经营初具雏形。
(2) 坚持旱作农业的发展路子。延安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十年九旱, 改革开放前农民群众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 的贫困生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研究总结出了从制 “粗”入手, 克“薄”制“旱”, 改革耕作制度, 大力推广川塬地垄沟条播种植、山地水平沟种植、间作套种、生物肥田 “四法”种植技术。这一技术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1979年开始推广, 到1982年全市基本得到普及。1984年市上又制定了 “四法”种植标准化方案, 将 “四法” 种植与良种应用、配方施肥、适期早播、地膜覆盖等技术综合配套推广, 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增产效应, 使粮食生产实现了新的飞跃。“七五”期间, 每年 “四法” 种田面积稳定在20万公顷, 近年来每年推广种植面积达到21.3万公顷, 地膜覆盖面积4 070公顷, 年增产粮食近2亿千克。1995年全市在遭受200多天持续干旱和早霜冻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由于积极认真地推广了旱作农业配套技术, 农业仍然夺得较好收成, 粮食总产达到65.2万吨, 较1978年增长59.8%。
(3) 坚持“区域开发、重点突破” 的发展战略。1985年,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根据本区资源状况及生产发展水平, 确定了 “依托资源, 面向市场,区域开发, 重点突破” 的发展战略。即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大力开发烤烟、苹果、羊子、薯类四大主导产业, 全市农村经济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❶初步建成了一批种养业商品生产基地。1995年全市烟叶面积达到1.5万公顷, 收购量2.26万吨, 其中优质烟叶达80%以上, 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优质烟叶生产先进地区。苹果面积发展到9.3万公顷, 总产23.45万吨, 1995年在全省第六届水果评优会上,全市有35个苹果样品荣获省优, 其中红富士、黄元帅、红星、北斗等8个苹果样品荣获全省同品种第一。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 全市又有36个苹果样品获奖, 其中新红星、秦冠、津轻、千秋、乔纳金、世界一等6个苹果样品荣获全国同品种第一, 总成绩位居全省5个参评地市之首。羊存栏181.13万只, 出栏60.9万只, 以白绒山羊为主的良种化程度达到75%以上, 在陕西省首届羊产品交易会暨赛羊会上, 白绒山羊、安哥拉山羊双双获得冠军。薯类面积稳定在4.3万公顷, 总产52.79万吨, 主产区子长县被国家命名为 “中国洋芋之乡”。全市基本形成南烟果、北羊薯的区域经济格局。
❷促进了农村脱贫和地方财政增长。据统计, 全市从事主导产业开发的农户有25万多户, 占到总农户的72.5%以上, 有半数以上的农户靠开发主导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一批专业大户率先达到小康水平。主导产业开发, 不仅加快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而且扩大了地方财政收入来源。1986—1995年, 全市烟叶税累计达到2.3亿元。南部原区的洛川、宜川、富县等基地县, 仅烤烟税一项就占到年财政收入的60%以上。
❸成功地实践了逆向开发的思路。主导产业开发, 从根本上扭转了 “就粮抓粮” 的被动局面, 增加了集体和个人的积累, 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应用科学技术, 提供了投入保证。“八五”末, 全市累计新修高标准基本农田23.6万公顷, 人均达到0.17公顷; 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农机总动力达到33万千瓦, 机翻、机播、机收面积逐年扩大, 南部塬区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 延安广大干部和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坚持不懈地与天斗、与地斗、与穷山恶水斗, 加速了“绿色水库”(造林种草)、“黄色水库” (兴修基本农田)、“蓝色水库” (兴修水利) 和通路、通电的建设步伐。截至1995年底, 全市累计投工 4.3亿多个,移动土石方20多亿立方米, 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 330.7平方公里, 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6.8%, 其中基本农田面积达到23.6万公顷, 造林保存面积76.3万公顷, 种草保存面积16.9万公顷。共修建各类库坝16 000多座, 各种水利工程12000多处, 灌溉设施面积达到3.3万公顷, 有效灌溉面积2.6万公顷, 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76万公顷, 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土流失有所控制。全市林草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4.4%提高到47.49%; 年入黄泥沙量由2.58亿吨减少到2亿吨左右。涌现出了一大批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具有良性生态环境的流域治理典型。同时,全市建成各类人畜饮水工程10 311处, 解决了93.36万人、17.81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到1995年底, 全市实现乡乡通电、通路, 行政村通电率达到80.1%、通路率达到93.7%。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增强了抗卸自然灾害的能力, 为农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主要做法
在48年农村经济的发展中, 商洛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1)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商洛耕地少、质量差,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加之人口不断增加, 耕地逐年减少, 粮食问题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全区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群众运动。1949年, 全区耕地21.5万公顷, 基本农田仅0.77万公顷, 占耕地的3.6%, 粮食耕地单产64.8千克。经过40多年艰苦奋斗, 1996年, 全区耕地14.7万公顷, 基本农田增加到13.1万公顷, 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2.8万公顷。由于突出抓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提高了土地质量。1996年, 全区粮食耕地亩产达到350千克, 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提高了285.2千克和128千克。农民人均产粮320.6千克 (1993年曾达341千克), 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提高了159.7千克和49.4千克。40多年间, 在基本满足低水平口粮需求的同时, 累计完成国家征收粮食5.9亿千克。
(2) 发展多种经营, 促进富民富县。新中国成立以来, 坚持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的方针, 以林牧为主的多种经营得到全面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发展起步阶段。从1949—1965年,林副业以集体经营为主, 畜牧业集体与农户经营结合。但50年代, 林业生产品种单一, 以用材林为主, 培育目标不甚明确, 加之种苗不足, 造林顶峰忽上忽下。畜牧业生产, 由于发挥了农户饲养畜禽的积极性, 在饲养技术差, 防疫手段落后的情况下, 还是有了较快发展。
1957年9月, 地委、专署根据本区的实际, 向全区发出了 “每户种一升核桃” 的号召, 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 经过4个月的努力, 共种植核桃33.58万升, 超额6.2%完成了任务。1958年2月 16日, 陕西省委向全省发出了 《关于推广商洛专区 “每户种一升核桃” 的经验的通知》。毛泽东在 《工作方针六十条》 (草案) 中批示: “陕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这个经验值得各地研究”。丹凤县武关乡 “八一”林场种核桃30公顷, 成为全区典范。1958年,全国16省、市林业现场会在此召开, 参观并立了纪念石碑。“每户种一升核桃”运动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的肯定, 在此基础上, 商洛地委又向全区发出了 “每户种植百棵摇钱树 (经济林)” 的号召, 使油桐、漆树、柿树、杜仲、板栗等经济林有了较快发展。洛南、山阳等县针对荒山集体所有的实际, 创造性地开展了国社合作造林4万公顷, 这一经验在全区开花结果, 林业部在全国进行了推广。畜牧业生产也出现了改进饲养条件, 加强饲草基地建设和防疫工作的局面。1965年全区多种经营总产值达到22 702万元(1990年不变价格), 比1949年增长了3.63倍, 年均递增10.1%; 核桃、板栗总产分别达到5 095吨和290吨, 增长了1.6倍和1.2倍; 肉类总产达到3 833吨, 比1957年增长了54%。
二是遭受冲击阶段。1966—1978年。受“左” 的思潮影响, 农业生产 “以粮为纲”, 社队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被当作 “资本主义尾巴” 割掉, “大锅饭”限制了农户经营的积极性, 多种经营生产除植树造林和部分林牧产品有增外, 均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副业生产最为严重。1978年, 多种经营总产值32 556万元, 比1965年增长43.4%, 年均递增2.8%,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速度最慢的时期。副业产值3 030万元,比60年代最高的1962年下降55.8%。
三是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以来,地委、行署先后三次调整了山区建设方针, 每次都把“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作为经济建设方针的重要内容。1984年, 行署拟定建设25个林特基地和5个畜牧基地计划。不久, 行署提出了 “抓龙头、建基地、上批量、成拳头、搞配套、出效益” 的多种经营指导思想, 在全区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基地, 开展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活动, 发展了一批专业户、重点户, 形成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 全面发展的态势。到1990年, 地委、行署提出了 “依山致富, 兴林抓牧, 治坡造田, 开矿办厂”的方针, 以抓重点基础为指导思想, 确定全区抓好核桃、板栗、蚕桑、食用菌、肉牛和瘦肉猪等6个主导产业, 各县(市)分别抓好3个拳头产品, 使重点更突出, 力量更集中。1995年, 全区大范围开展山地农业综合开发, 并把核桃、板栗、肉牛、食用菌作为重点, 按照产业化目标搞好配套开发, 取得显著效果。1996年,全区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31.2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1.7倍; 总产值11.7亿元, 比1978年增长了2.6倍, 年均递增9%; 主要多种经营产品产量比1978年成数倍增长。核桃总产达11 643吨,板栗4 199吨, 蚕茧642吨, 茶叶213吨, 生漆220吨, 油桐籽4 665吨, 水果37 425吨, 木耳678吨,香菇445吨, 猪肉61 697吨, 牛肉4 509吨, 禽蛋18 918吨。
(3)搞好扶贫开发, 解决贫困户温饱。1985年,商州、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等6县 (市)被定为国家重点贫困县, 洛南县是省定重点贫困县。按照当时的标准 (人均纯收入120元以下), 全区共有贫困户27万户, 120.5万人。1986年以来, 全区共投入扶贫资金4.3亿多元, 动员地、县两级干部到区乡抓经济促扶贫。1988年以后, 组织地、县部门包乡扶贫。8年来, 参加扶贫的干部累计达1.2万人次,形成全社会各行各业参加扶贫攻坚战的局面。1989年以后, 在全区农户中实施 “五个一”工程, 即从1990—1992年, 每户均新修一分基本农田, 户均新造一亩经济林, 每年户均出售一头商品畜, 户均一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 户均一人从事非农产业。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 全区7县 (市)均列为国家重点贫困县, 在国省增加投入的支持下,地、县、乡各级在领导力量、项目准备、群众发动、村级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 开展联乡包村扶户,实行各级干部包扶贫困户等办法, 扶贫攻坚工作走上了良性循环。至1996年底, 全区尚未解决温饱人口下降至11.8万户, 49.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