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跃进”与三年调整时期(1958—1965年)
这8年间,云南省农村流通体制频繁变动与调整。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❶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理论上否定商品、价值规律;在商品流通所有制上急于“过渡”,把供销合作社由集体所有制改为全民所有制,把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向国有“过渡”;对国有商业机构实行政企合一,关闭集贸市场。全省商业网点由过去的“小、密、多”变为“大、稀、少”(见表7-1-1)。在商业经营管理上提出了“大购大销”的口号,实行生产什么就收购什么,生产多少就收购多少。整个市场基本上形成了国有商业独家经营,一统天下的局面。由于统得过多,管理过死,致使渠道单一,流通不畅,品种减少,货源不足,吃、穿、用等主要商品的供求矛盾突出,一些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人民生活受到影响。在这一阶段,云南民族地区贸易也受到一定影响,撤销了民族贸易机构,挤掉了一批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使民族地区商品供应品种大大减少。
❷1961—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这一时期,全省商业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有关商业工作的批示和决定,在商业体制方面恢复了供销合作社,在商业网点方面作了适当充实和调整,在流通渠道方面恢复了集市贸易。对农副产品收购政策,也做了较大的调整,本着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合理规定了购留比例和购留方法。对生猪、水果、禽蛋收购实行奖售政策。根据1962年中央决定,云南省恢复了民族贸易机构,安排生产少数民族特需商品。通过调整,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商品供应量增加,花色品种增多,物价稳定。1965年末,省商业厅系统购进总值为5.4亿元,国内销售总值为9.49亿元,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6.7亿元,比1957年增长64%。
表7-1-1 1957—1960年全省商业机构网点、人员变化情况
年 份 项 目 | 1957年 | 1960年 |
机构网点 (个) | 人 员 (人) | 机构网点 (个) | 人 员 (人) |
合计 | 65 907 | 183 434 | 22 246 | 105 419 |
国有商业 公私合营商业 合作商店(组) 个体商业 | 26 246 4 762 14 387 20 512 | 97 979 24 094 33 097 28 264 | 20 169 658 856 563 | 98 403 3 258 3 115 6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