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 1979—1990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 1979—1990年 (三) 1979—1990年1979年, 党的工作重心转入现代化经济建设轨道, 宝山经济发展迈出了健康发展的步伐, 在 “六五” 和 “七五”期间, 经济发展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 经济结构逐步形成多元经济格局。“六五” 期间, 全区工业企业迅猛发展,形成区、乡 (镇)、村、队、个体、联营共同发展的局面; 农村商、饮、服务行业开始萌动, 建筑队伍打入市区承建大型厂房和市政工程设施;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趋于活跃; 交通运输业务不断扩大, 社会运量急剧增加。至1985年底, 全区工业企业增至963家,职工增至113 964人, 分别比1976年增加5.5倍和3.4倍, 工业产值 (1980年不变价, 下同) 97 217万元, 比1980年增长1.5倍, 年均递增20.5%; 农副业产值14 671万元, 比1980年增长37.5%, 年均递增6.6%; 商业网点由1982年的777户增至1 782户,从业人员由5942人增至12 016人, 社会商品零售额由25 184万元增至35 174万元;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 由1980年的31 868万元增至73 588万元,年均递增18.2%。“七五” 期间, 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 一步发展乡镇企业的指示, 结合宝山实际, 注意在微观搞活的同时, 加强宏观控制, 注重走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和重视智力、技术投资,使企业素质有了普遍提高。全区工业发展形成行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设施比较扎实的城郊型地方工业,成为上海城市工业的助手和配角。1990年,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1 600家,职工增至143 036人,年产值(1980年不变价) 250 933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加8.9倍和4.1倍,产值同比增11.5倍,其中农村占全区比重分别为:企业数占86.5%,职工数占84.5%,产值占83.1%。择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采取“增粮、减棉、保菜”和扩大林果等措施,养殖业以建基地场为重点。粮食自1985年起恢复一年两熟制生产。针对区内南部农田急剧被征的实际,重点实施“南菜北移”和“南场北移”措施。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兴农为抓手,扩大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以及设施化建设,促进生产向流通延伸,为建设都市型农业打下了基础。1990年,全区农业产值(1980年不变价)17 618万元,与1978年同比增长53%;199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 168 415万元,比1980年增4.3倍;社会商品零售额由1980年的24 108万元增加到125 784万元,增长4.2倍;城镇职工平均年工资收入2 894元,农村人均年分配收入1 552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1.2倍和2.8倍。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17.9:56.7:25.4发展到1990年的10.3:53.8:35.9,一产比有所下降,二产比相对稳定,三产发展迅猛;同时,农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农(种植业)、林、牧、渔产值比由1980年的74.3:0.4:22.5:2.8发展成1990年的48:0.7:47:4.3。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均以较快速度递增,年平均递增率分别为:国内生产总值18.1%;社会总产值21.3%;国民收入18%;财政收入14%;工农业总产值18.6%,其中工业20.7%,农业5.2%。 ☚ (二) 1966—1978年 (四) 1991—1999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