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海岛村镇建设
崇明是由长江泥沙冲积而成的河口型冲积岛,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 堤防设施简陋, 集镇大部为傍水而兴的河港型集镇, 规模小、数量多, 且随陆地的涨塌和河港的淤塞而时兴时没, 仅县城就经历了四迁五建。新中国成立后, 全县境内共有大小集镇70多个, 历届政府都重视治水筑堤工程,兴建了高标准的防洪大堤,彻底改变了集镇变迁不定的局面。
1978年以来,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崇明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大量农村人口从农业中分流出来, 涌向城镇务工经商, 加快了集镇建设的步伐。1995年, 全县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深化和调整, 重新编制了25个乡镇的集镇总体规划, 形成了以县城为核心, 各乡镇所在地集镇为两级城镇的崇明县城镇结构网络。
自1992—1996年5年间, 采取多渠道投资, 即向上争取一点、财政多挤一点、民间赞助一点的办法,除县城外, 各乡镇投入集镇建设资金约62 469万元,先后建成公共建筑30万平方米、住宅建筑54.65平方米; 修筑集镇道路25.54公里, 修建自来水厂24座, 改自来水管17.45公里。至1999年底,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4.2平方米, 农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为56.6平方米。
城桥、堡镇两大城镇, 原来街道狭窄, 树木稀少。伴随着城镇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发展, 使古城老镇展现出新貌。两镇64万平方米的绿地, 散发着清爽的芬芳; 城内古色古香的澹园、江边风光漪丽的瀛洲公园, 吸引着无数游人。两镇的工厂、机关、医院、学校、码头、街道、居民新村, 处处绿树丛丛, 百花争艳, 面目一新, 形成了 “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 的绿色景观。
涌现了一批新兴的村集镇, 如: 大新镇前卫村,从零开始了创业, 从办几个小厂起步, 走上了富裕之路, 成为海岛的首富村。1992年, 前卫村投资130万元, 请农业部技术设计院设计, 建起了供400户村民生活用的大型沼气池, 开始了 “生态革命”。从1992年至今的短短八年间, 前卫村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先后成立了2家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和微生物、特种水产、洁净蔬菜、药物4家研究所, 建起了乳酸厂、温室养鳖工厂等等, 形成了生态循环圈。乳酸厂生产过程中的蒸汽余热用于温室养鳖, 排放的菌渣发酵后供应千头猪场。猪的粪便导入沼气池。沼气供村民生活用气, 还供温室花棚和公共设施用气。沼液通过泵站、管道流入千亩菜地, 由地下波纹管直接渗入蔬菜根部, 沼渣制成鱼饲料。前卫村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搞好村镇建设。现在, 前卫人过着燃沼气、喝矿泉水、看有线电视、住小洋楼的生活。儿童有助学金、老人有养老金、青年人有文化补习学校, 前卫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 “桃花源”。
新村乡新洲村, 是在60年代末, 由数十个拓荒者来到崇明岛西端的荒滩上开拓起来的。80年代末,办起了一个小型的加工厂, 由小到大, 到1990年初,成立上海环洲不锈钢制品厂, 生产规模逐渐扩大。1993年, 新洲村的不锈钢制品生产进一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组建环洲集团。先后投资1000万元与外商合资创办2家不锈钢制品公司。1994年又投资800万元建成了不锈钢冶炼厂。1997年又与上海国有企业合作成立 “三五”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现在环洲集团生产的品种有四大类、八大系列、300多种规格, 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洲人依靠工业富起来, 集体经济不断增强, 开展村镇建设, 村里安装了闭路电视, 营造了娱乐中心, 建起了旅游度假胜地。新洲人住进了花园别墅, 昔日的穷村变成了现代化新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