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水利
1978—1995年,全省水利系统共安排了38个重点研究项目,110个课题,共取得科技成果513项。其中国际领先的2项,国内领先和填补国内空白的54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0项,获厅科技进步奖137项。成果涉及水利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水文、农水、水保、农电等各个方面。其实用性强,覆盖面广,大多已被生产单位采用。重要成果举例如下:
1.《水工混凝土砂浆配合比手册》。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所于1982年完成。成果在国内首先按水泥标号分类列出各种碱砂姜的配合比资料。其数据先进合理,具有水灰比小、用水量较少、混凝土质量较高、水泥用量较低等特点。
2.水稻节水增产灌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于1986年完成。其主要内容包括:高产需水量,节水增产灌溉技术,水稻秧田期节水增产灌溉技术,节省泡田用水量技术措施,节水增产的合理晒田技术,“浅、湿、晒”和“浅、湿、蓄(深蓄雨水)”的节水增产灌溉制度,节水增产灌溉的增产效益分析;大面积验证示范推广应用等。节水增产灌溉技术比群众习惯性灌溉可节水6%~33%,增产2.7%~15.5%。经5年大面积应用证明:这是一种不增加农业成本,不增加耕地面积,又能节水增产的好办法。1986—1989年推广应用面积为28千公顷,节水1 090万立方米,增产958万千克。
3.《灌区配套建筑物设计手册》。于1986年完成。内容包括:涵闸、跌水与陡坡、倒虹吸管、渡槽、农用桥、量水建设物、闸门及启闭机等,建筑物的定型设计、系列设计、装配式设计,主要适用于量大而广的灌区配套工程,该图册已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从1982—1990年,全省小型建筑物有1.3万座采用了装配式建筑物,节省经费570万元。
4.安徽省淮北地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试验研究示范推广。于1991年完成。1988—1989年在淮北12个有代表性的县(市)进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试验,面积为392千公顷。通过试验系统地总结了管网规划布局,管材、管件研制,施工技术,田间灌水方法,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运用的全套经验;通过比较,确定推广内衬塑料薄膜外扩垢工管、薄壁塑料硬管两种管型,其中PE薄壁硬管属国内先进,研制的出水口可360度旋转,并可埋置地下,便于机耕;可装卸的通气限压装置,不论有无井房的均可适用,操作简便,易维护,价格低,在国内属先进。同土渠灌溉比较,水的利用率提高一倍,节能30%~40%,节约耕地2%~4%,节能投资20%~30%,灌水质量大大提高。
5.机电排灌泵站节能改造技术。1994年已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从1984年起,对1 159台套、10.3万千瓦泵站进行节能改造,平均装置效率提高20%,平均能耗每千吨米由原来的7千瓦时,下降为4.8千瓦时,降低36%,节能效果明显;改造后装机容量为982台,9.6万千瓦时,净增加排灌量142秒立方米,提高了排灌能力,投资少,见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