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郊区农业
改革开放以前,农业的作用比较单一,以生产粮棉油肉菜的经济功能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农业功能正在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从为城市服务角度看,一是菜篮子功能,均衡地为市场提供新鲜、优质、安全、洁净的副食品,包括蔬菜、鲜奶、家禽、猪肉、鲜蛋、水产品以及瓜果等。二是生态功能,通过增加城市绿地,兴建环状、线状和块状绿地,增加四旁植树和农田林网,提供具有良好绿色生态环境的生活、生产空间和郊游场所。经过10年菜篮子工程建设,为城市提供副食品供应保障的功能发挥较好。随着“绿色工程”的抓紧实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也将逐步充分得到发挥。
从对郊区农村本身的角度看,农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保障农民口粮自给的功能。一是经济功能,目前,在郊区GDP中,农业直接创造的增加值虽然已低于10%,但依托农产品加工、销售所形成的增加值占30%左右。郊区270.6万农村劳动力中,直接从事农业劳动的约100万人,占36.6%。加上间接为农服务的人员以及依托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劳动力,农业直接、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3。随着农业效益的提高,部分乡镇、村依靠发展农业脱贫致富。并且,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期间,农业还起着社会劳动力蓄水池和稳定减震器的作用,对稳定农村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还为城市人员(包括部分下岗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二是保障农民口粮自给功能,20年来,由于耕地面积持续减少,郊区1999年的粮食产量比1978年下降了20%,但仍保持在20亿千克以上,农村人口人均占有粮食500千克,除确保口粮、饲料、种子、储备等自给性需要外,每年还有部分余粮出售。
此外,从与全国农业的关系看, 上海农业由于独特的依托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区位条件,可以发挥重要的示范、辐射、多方位服务的功能。一是示范功能,即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全国农业现代化作出示范样板,提供经验。二是辐射功能,即通过先进农业科技、生产设施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产业化,进而辐射全国。三是服务功能, 上海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各类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产品展览、展示场所以及设施先进的农业示范、培训机构(如已建成的国际农业展览中心、中荷园艺示范培训中心、曹安市场等),具有为国内外农业提供农产品、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的市场交易、中介、咨询、信息、培训等服务的良好的软、硬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