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邮政事业
北京郊区农村邮政服务于北京郊区八县二区(延庆县、昌平县、大兴县、平谷县、通县、顺义县、怀柔县、密云县、门头沟区、房山区),服务面积15437.6平方公里,占北京市总面积的92%,服务人口500万。服务网点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最北端的是怀柔喇叭沟门邮政所,最南到大兴南各庄邮政所,东部是距京城90公里的平谷靠山集邮政所,西端是房山蒲洼邮政所,最高的邮政网点大安山邮政所座落在海拔1050米的群山峻岭之上。
1.发展历程。北京郊区农村邮政,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迁燕都于蓟(即今天北京城的前身),蓟城居民多通过古北口(现密云县境内)与山后游牧部落保持来往。秦始皇建立秦朝,当时军令传递由咸阳出发,经上郡、云中、雁门、代群、上谷,有一条驰道可直达渔阳(今密云),到达中原。驰道宽五十步,沿途设有邮亭(驿站),以传递文书、军令。
明朝时,密云、大兴等县均有邮绎网。明朝洪武十三年至万历年间,设密云、石匣驿站,明永乐年间,大兴县内驿铺有丽正关、齐化关、安定关等7处急递铺。
清乾隆期间,北京地区出了民办的民信局,大兴县设有民信局4个(都在北京城内打磨厂一带)。清朝末年(1905年)遵照当时邮政总局指标,凡距京城40里以外的市镇乡村设立邮政代办所,大兴县黄村邮政代办所随即成立,1909年设有投递快件业务。
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郊区邮政十分落后,广大农村基本不通邮。远郊区只在县城和铁路、公路沿线的少数大镇设有邮局,局内除设一名局长外,一般只配备1~2人,负责县城及关厢以内的信件收寄和投递工作,主要是为官商服务。比较贫困的县,如怀柔县,根本没有邮局,仅有一处代办所。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郊区邮政共有局所16处,邮路总长度3530.5公里,自有房屋面积7172平方米,邮运车4辆,包括3辆马车、1辆自行车,职工人数为112人,年进口函件30.53万件,年业务收入5.9万元。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北京郊区邮政也取得了较快发展,1956年郊区各局投递班期由2~3天一班改为当日班,加快了报刊传递时限。1962年,为便于管理和统一规划农村邮政投递工作,郊区128名公社投递员转为正式邮政职工,扩大了邮政职工队伍。1975年底,远郊农村投递基本实现摩托化,共有摩托车投递段116条,摩托车邮路10923公里,加快了报刊的传递速度,全郊区100%公社和95个生产大队都能看到北京市当天出版的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郊区邮政通信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5年,全郊区共有邮政局所218处,每个局所平均服务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28平方公里,缩减到70.8平方公里,平均服务人口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58万人减少为1.9万人;设置报刊门市部、报刊亭31处,设置信筒、信箱、邮票代售处2000多个;营业面积3.6万平方米,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6倍;邮路发展到17139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倍;拥有汽车79辆,摩托车146辆,自行车943辆,一个以区县邮政局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邮政通信网路基本形成。
“七五”至“八五”期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郊区邮政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86年5月,邮政恢复办理储蓄业务,给郊区邮政通信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到1990年全郊区邮政储蓄余额已达2.17亿元,成为郊区邮政事业的拳头业务。“八五”期间,北京邮政以改革为统揽,以承包为主旋律,全力实施“2115”效益工程(即在“七五”末的基础上,到“八五”末,邮电业务收入翻两番达到8000万元,业务总量翻一番达到6000万元;通信总量翻一番半达到5500万元)。1994年7月16日,全郊区先后增加县城内二次投递道段44条,实现了县城内《北京晚报》的当日投递;9月1日,顺义局率先全国实现农村投递汽车化,树立了邮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10月23日,通县局率先在全市实现营业窗口微机化作业,结束了京郊一把日戳、一张桌子办邮政的历史。1995年5月23日,郊区邮政储蓄余额突破20亿元大关,10个县(区)邮政局全部成为邮储亿元局。
2.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郊区邮政持续、快速发展。1995年,全郊区邮政企业实现邮电业务总量9328万元,邮电通信总量7283万元,邮电业务收入完成949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2206万元。随着邮电经营向多元化发展,多种经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1995年,郊区有197个局所开办了邮政储蓄业务,邮政储蓄余额达24.87亿元,占全市邮政储蓄余额的35.4%,郊区人均邮政储蓄552元,储蓄利差收入5167万元,占全郊区邮政业务收入的54.4%,邮政储蓄已经成为郊区邮政的主要支柱。此外,有37个局所开办了特快专递业务,较好地满足了农村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目前郊区邮政还开办了礼仪业务及代发工资、代办保险和代交电话费等业务。
作为通信建设的重点局所建设,“七五”、“八五”期间,累计投资13588.6万元,先后新建、改建和改扩建局所130余处,总建筑面积达99475.72平方米,一改邮政局所危旧破陋的局面,为邮政职工创造了较好的工作条件,村邮站巩固率达100%。到1995年底,全郊区邮政局所总数达到244处,其中县(区)局10处、支局48处、邮政所160处、代办所26处、报刊门市部4处、报刊零售亭58处。
为加速郊区邮政的科技化进程,逐步实现邮件内部处理手工作业向机械化、自动化的转变, “八五”期间,郊区邮政投入资金775万元,更新购置微机、打印机、过戳机、电子秤等设备,大大提高了邮件处理能力。通县、昌平、顺义、大兴、怀柔、平谷、延庆、门头沟等8个局全部实现营业窗口微机化,大大提高了营业窗口服务水平。北京郊区邮政已拥有汽车、摩托车等邮运车辆315部,改变了传统的农村投递方式,加快了传递速度,通信能力进一步加强。投递道段505条,邮路54条,邮路及投递道段总数长度为18915公里。楼房投邮率达100%。邮件报刊妥投率达95%以上。研制出了“县(区)邮政局储蓄合计核算系统”填补了郊区邮政科技发展的一项空白。
3.机构演变。1949年9月28日,北京远郊县(区)局划归北京邮区。1951年12月,邮电部撤销北京邮区,除门头沟邮电局划归北京邮局领导外,其他各局划归相关省市、自治区邮电管理局领导。1956年3月,昌平县邮局随行政区划变更划归北京邮局领导。1958年4—10月,通州市、通县、顺义、大兴、良乡、房山、延庆、密云、怀柔、平谷邮电局先后划归北京邮局领导。1969年底,邮政、电信实行分管,县(区)邮电局改为县(区)邮政局。1979年3月,北京邮局设郊区通信处。1983年10月,成立北京市郊区邮政局,管辖远郊区十个县(区)邮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