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购销情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购销情况 (一)购销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食糖大部分由私营及生产者自由购销,国有贸易公司及供销社有少量经营。1953年归口由百货公司主营,根据商业部“扩大食糖收购,充分掌握货源”和停止私商到产地采购及经营批发业务的规定,从1953—1954年榨季起,国有商业扩大食糖经营,当年购进食糖占总产量的98%,全部货源及批发业务均为国有商业所掌握。1955年,国家规定食糖实行统一收购,要求国合商业的收购比重达到产量的85%~95%。1957年8月,国务院公布,甘蔗、红糖属国家统一收购物资,非国家指定单位一律不准收购,不准进入自由市场买卖。1959年2月,国务院规定:食糖为一类商品,实行“统一收购,集中管理”的办法,其购、销、调拨、进出口等指标均由国家管理,服从中央主管部门的计划调度,食糖经营纳入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轨道。 ☚ 四、糖料购销 (二)收购政策 ☛ (一)购销情况 (一)购销情况1949年,云南省种植棉田只有4733公顷,总产455吨。新中国成立后,省人民政府将棉花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制定了扶持发展棉花生产的方针、政策。1959年,全省植棉县达到84个,面积达50 646公顷,总产达11 295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9.7倍和23.8倍。后来,随着粮食、烤烟、甘蔗等作物的发展,植棉面积逐渐减少,1977年全省棉田面积下降到6 666公顷,产量减少。1984年全省种植棉花面积下降到3266公顷,总产570吨。1979年8月,省计委向省委写了关于棉花生产不列入计划的请示报告,提出“从1980年起,棉花不列入国家计划,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但凡涉及棉花生产收购的各项经济政策仍按规定执行不变”。从此各地相继调整棉花生产计划,全面转产为种植其他经济作物。 ☚ 七、棉花购销 (二)收购政策 ☛ (一)购销情况 (一)购销情况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生猪发展与粮食生产的发展及政策是否合理关系密切。1950—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粮食增产,政策合理,生猪存栏由1949年的272万头增加到1957年的650万头,年均递增11.5%;肥猪出栏由1952年的197.2万头增加到1957年的246.5万头,出栏率为51.7%。在国民经济恢复的3年期间,城乡居民所需的肉制品基本上是靠私营商业。1952年开始由云南省贸易公司兼营肉食,经营品种只限于火腿、腊肉和猪油。1954年经商业部批准成立中国食品公司,肥猪收购由省逐级下达收购计划到农业生产合作社或乡村,实行计划收购,由于收购任务难以落实,肥猪收购下降。从1956年下半年起,对生猪实行“定购”或“派购”,同年生猪减产,城市猪肉供应不足,全省开始实行定量供应。1958—1961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左”倾错误影响,强调大办集体猪场,搞“一平二调”,严重挫伤了群众养猪的积极性,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减产,生猪生产大幅度下降。到1961年末,生猪存栏只恢复到547万头,比1957年减少103万头,下降15.8%。肥猪出栏由1957年的246.5万头下降到1961年的160.6万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生猪存栏、肥猪出栏和猪肉消费水平最低的时期。在此期间,云南从全局出发,为保证完成中央安排云南调出猪肉计划,压缩省内销售,1959年全省调出肥猪18.57万头,供应出口5.04万头,合计23.61万头,占当年收购量的18.7%。1962—1965年,通过三年调整,政策趋于合理,粮食和生猪恢复发展,1966年生猪存栏达937万头,比1961年增加390万头,年递增11.4%;出栏肥猪533万头,出栏率达55.5%,肉食供应好转。当年省内纯购进肥猪270.12万头,比1961年增加208.69万头;省内纯销售250.65万头,比1961年增加219.02万头。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把经过调整放宽的畜牧业政策,又当作资本主义批判,收回饲料地,限养、禁养畜禽,使刚恢复发展的畜牧业生产,又受到破坏。1976年生猪存栏1 210万头,11年来年均递增只有2.3%;同年出栏肥猪512万头,出栏率下降到42%,对居民肉食消费实行凭票定量供应,肥猪由调出变为调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畜牧业经营体制、肥猪派购制度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取消限养生猪的规定,实行家庭经营和专业户饲养为主,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生猪取消派购,自由上市,自由交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大大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扭转了长期以来肉食凭票供应的紧张局面。1999年末全省生猪存栏2 459.4万头,当年肥猪出栏1 944.88万头,出栏率由1978年的41.9%上升到79.1%,全省猪肉市场供应充裕,价格平稳。 ☚ 八、生猪购销 (二)收购政策 ☛ (一)购销情况 (一)购销情况云南气候温和,适宜于蔬菜生产,长年均可种植蔬菜。在长期的栽培选育过程中,已经形成品种多、季节早、一年四季均有鲜菜上市的特点。全国所有蔬菜品种云南几乎都有。 ☚ 九、蔬菜购销 (二)收购政策 ☛ (一)购销情况 (一)购销情况新中国成立前,中药材的收购和销售均为私商把持,有的私商直接或委托产地人收购,简单加工包装后运往集散地或销地;有的通过当地货栈直销到销地的商号、药铺。由于资金、规模、市场太小,收购、销售的价格和数量起伏不定,难以保证中药材的正常购销。 ☚ 十、药材购销 (二)购销政策 ☛ (一)购销情况 (一)购销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城市人口较少,蔬菜一直没有形成集中连片常年生产的基地,仅靠城市近郊农户分散生产,规模很小。新中国成立初期,合肥市人口只有5万,城郊只有菜地13.3公顷,芜湖市也不过40多公顷。城市蔬菜供应在1955年以前一直以菜农自销为主,有一部分菜贩参与转手经营。国营商业只是对一些大路品种进行调运调剂。1956年,国营蔬菜公司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后,城市专业菜贩被组织起来成为集体性质的合作店(组),蔬菜经营才开始由自由购销逐步转向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7年3月,安徽把蔬菜仍列为三类商品,允许参与集市贸易,自由成交。国营商业和供销社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积极进行收购,以调节市场蔬菜供应。 ☚ 十一、蔬菜购销 (二)扶持政策 ☛ (一)购销情况 (一)购销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生猪生产有较大发展,1952年全省出栏生猪达到527.2万头。从1953年开始,由于农业歉收,饲料短缺,加上猪疫蔓延,生猪生产连年下降,到1955年出栏降至359. 4万头。1956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发展养猪的指示》,明确指出“私有、私养、公助”是发展养猪的主要办法。195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养猪生产的决定》再次强调了这一方针。在此期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也发出了《关于发展生猪生产的指示》,并先后两次提高了生猪收购价格。于是生猪生产连年上升,1958年初全省生猪存栏达到803万头,比建国初期增加近两倍。这一年国内购进213.5万头,销售101. 5万头。1958年,在“大跃进”中,强调大办集体猪场,实行“一平二调”,加上尔后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粮食严重减产,生猪生产又急剧下降。1961年,全省生猪存栏432万头,全年肥猪出栏86万头,每人平均吃肉0.4公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肥猪出栏和猪肉消费水平最低的一年。从此开始,全省不得不实行猪肉凭证定量供应,同时开始降价卖肉。从1964—1967年的4年间,全省降价卖肉63 868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三自一包”,养猪“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难以执行,生猪生产又连年下降,到1970年初全省生猪存栏只有905万头。1970年,国务院在北方农业会议上提出“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养猪”的方针,1975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业的通知》重申了这一方针。1977年初,山东全省生猪存栏跨过两千万头大关,达到2 264万头,比建国初期增加7倍多,其中集体养猪595万头,占总存栏的26.3%,为建国以来最高水平。1977年,国内购进785. 7万头,销售590. 4万头。但是出现了生猪存栏头数增加,出栏率反而下降的现象。从1970年到1977年,肥猪出栏率由57. 1%降到40.9%,猪肉供应仍然不足。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生猪产购销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一是大幅度提高了生猪的收购价格,养猪每头收益80元左右,比提价前增加60%;二是以稳步提高产量、积极提高质量为主,生猪存栏头数减少,但斤重增加、出栏率提高;三是人们的购买力提高,猪肉市场“喜瘦厌肥”;四是生猪产大于销,旺季农民“卖猪难”。从1979年开始,山东全省猪肉敞开供应,同时降价卖肉,到1983年连续五年降价卖肉428 635吨。此后,由于粮食增产,饲料充足,特别是饲养技术的推广,使生猪商品量上升。到1990年末,全省存栏生猪1 810.85万头,较好地保证了市场供应,改善了人民生活。 ☚ 四、生猪购销 (二)购销政策 ☛ (一)购销情况 (一)购销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菜农根据市场需要安排生产,自产自销,蔬菜生产盲目性大,市场供应极不稳定。进入“一五”时期,城市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提高较快,加上粮油统购统销,肉类控制供应,城市居民对鲜菜需要量增加,旺季能保证供应,但淡季不足。1956年,国营蔬菜公司成立,初步形成了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流通渠道,经营形式有两种:一是国营商业集中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分配;二是国家领导下的自由贸易市场。国营公司成立后,经营量逐年增加。1956年山东全省经营鲜菜1.5亿公斤,1957年增加到2.65亿公斤,比1956年增加76%,比1953年增加10倍。 ☚ 八、蔬菜购销 (二)购销政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