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财政对农业投入的体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财政对农业投入的体制

(一)财政对农业投入的体制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受国家财力和投入体制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即省、市(地)、县各级的地方财政的全部收入上解中央财政,支出由中央财政层层下达支出预算的集权财政管理。广东省执行这 一财政管理体制持续30年。其中1950—1964年执行严格的“统收统支”的制度,省、地(市)、县各级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完全受中央财政的控制。这一时期国家财力薄弱,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是确保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低标准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65至1979年的后15年,是执行由中央财政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地方财政在中央下达的总支出指标内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必须呈报批准后执行。这一时期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曾一度下降,1968年中央安排给广东的支农支出仅5 300万元,相当于1958年的水平。在中央财政集中的财政体制管理下,也由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国家财力有限,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数量不多,增幅小且不稳定,但对确保农业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0年,中央首先对广东实行“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在财政支农支出方面,除特大抗旱、特大防汛费等补助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外,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口部门事业费等均列入地方财政支出包干范围。广东省根据中央财政对广东地方财政实行的包干办法以及各地的实际情况,1980—1991年的11年中,在财政对农业投入方面又进行了三次“包干”调整,使过去单 一渠道、单层次的投入变为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财政支农支出有较多的增加,且结构更趋合理。1980—1984年,广东省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实行“划分收支,包干到县”的做法,省级财政负担省级农口部门的事业费、农业技术(科研)推广站经费和部分牲畜防疫、农业基地建设补助费外,其他各项农业支出均列入县级财政支出包干范围。1985年根据市(地)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由前五年县对省包干改为各市(地)作为一级财政统一对省包干,再由各市(地)包干到县。同时,根据农业发展情况对财政支农支出范围作了适当调整,把农业技术(科研)站经费和林业公安人员经费等增列为市(地)财政支出包干范围,而把防汛岁修和支援农村合作生产组织资金上划为省级财政支出包干范围。1988年,根据中央财政对广东财政实行递增包干和体制外上解的两种预算管理体制,以及广东省行政区划变化较大的情况,广东省对有关市的财政收入上交任务进行了调整。通过这次调整,形成了中央对广东省,广东省对各市,市对各县,县对乡镇的新的财政层层包干体制,调动了各级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从而提高财政增加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 一、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二)统收统支财政体制下的农业投入 ☛
0001182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