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认识区情,明确路子,把发展支柱产业作为开发重点 (一) 认识区情,明确路子,把发展支柱产业作为开发重点庆阳老区经济发展基本路子的确立,起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理出于1986年,完善于1990年。回顾起来,有3个直接动因: ❶改革的动因。三中全会后农村第一步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千家万户的生产也带有很大的分散性和盲目性,产、供、销脱节,种、养、加不配套,农村改革面临深化,产业亟待调整; ❷脱贫致富的动因。早日振兴老区经济,这是庆阳人民的迫切愿望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是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工作的各级干部的历史责任,要求各级领导必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为千家万户开辟广阔的脱贫致富门路; ❸机遇的动因。1983年省委、省政府第一次庆阳老区建设会议后,庆阳老区各县相继列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政策优惠,机遇难得。三个动因,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寻求一条符合实际具有庆阳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中找原因,从对区情的再认识中看优势, 从深入调查研究比较论证中定方案。1980年6月提出“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林牧并举,全面发展”的总方针。1984年提出“主攻以牛、羊、猪为主的畜牧业,以泡桐、苹果和杏树为主的林果业,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三个突破口;逐步建设好中南部商品粮,川原商品牛,北部商品羊三个基地”的发展设想。1986年,进一步理出了“抓粮油、打基础,稳定局面;抓草畜,靠养羊养兔脱贫;抓乡镇企业,靠农副产品加工致富;抓工业,保经济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子,并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❶促进了城乡经济的联系。农村资源优势得到了发挥,工业加工找到了充足的原料,全区正常年景下,可作工业原料的农、林、牧产品约1.5亿元,利用率从20%提高到40%以上; ❷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上粮食稳定增长,林牧业和多种经营有了较大发展; ❸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初步改变了过去生产项目多、数量小、经营分散的状况,形成了一批大宗产品,促使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产品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化。此后,为了把老区建设推向开发致富的新阶段,地委、行署在全面总结了几年老区建设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饱、两双、三富”、重建“陇东粮仓”奔向小康的奋斗目标,并确定了“两个一二三四”的发展路子,建立全程服务体系,实行政策、资金、物资倾斜扶持,推广实用技术,进行成龙配套的连片开发。地区先后成立了由地委、行署负责同志牵头的系列协调领导小组, 并在广泛发动群众,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下而上的制定出四大优势产业系列开发规划,从而使富民与富县、富区有效地结合起来, 出现好的发展势头。 ☚ 二、几点体会 (二) 教育为本,科技兴区,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摆在首要位置 ☛ 00020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