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萧山市长河镇山一村
山一村位于钱塘江南岸,农田、丘陵、水域面积为5:4:1,气候温暖湿润,发展农业的条件良好。1984年开始,坚持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同步发展,实行以保护耕地、保护环境为特征的农林牧工一体化,使全村的经济和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全村沿山分布的建筑群风格各异,错落有致,红瓦与绿荫争辉,山景与水色相映,显示出一派江南水乡特色的田园风光。1988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命名为“全球环境五百佳”之一。
(1)开发农村新能源,建立林竹茶果相结合的山林生态系统。1984年以前,村民为了解决生活燃料,擅自上山乱砍树木,造成路边不见树,秸秆不能还田,土壤有机质下降。1984年开始,根据“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的原则,开展生物能的合理利用,全村建沼气池27只,年产沼气5 400立方米,可代替薪柴1.8万公斤; 建节柴灶192只,每年可省柴5.7万公斤。全村97.33公顷丘陵山地,划分为薪炭林、用材林、经济林三大类,全面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由1983年的17.8%上升到1988年的30%,原来光秃秃的山坡,如今已郁郁葱葱。
(2)建立农业生态实验场。1984年4月,该村在登浪山办起了农业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实验场,由鸡—猪—沼气—鱼(或肥茶园、果园)等四级组成。具体做法为,水草与经发酵消毒的鸡粪喂猪,猪粪作沼气原料,沼水与沼渣用作果园茶园肥料或养鱼,形成生物食物链,大大节约成本开支,据计算每头出栏猪可节约精饲料120公斤。
(3)珍惜耕地。1984年以来,全村新建住房3.24万平方米,有92%建在山坡地和非耕地上。农户对房前屋后空地充分开发利用,种植具有多种用途、经济收入较高的木本和草本植物,组成立体农业,发展庭院经济。1988年实行殡葬改革,尸体火化率达100%。
(4)发展无污染工业。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出发,发展“浙江龙井”、“冠山杨梅”等传统特产,以及无公害的茶、果、蔬菜加工业,产值、收入成倍增长。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从1982—1984年三年平均值108.3万元,增加到1988年的803万元,提高了6.4倍;人均收入从1983年的333元增加到1988年的1 085元,提高了2. 1倍。
(5)合理使用化肥农药。1984年开始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从抓种子消毒入手,搞好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增加秸杆还田,实行氮磷钾配合施肥,开展“两查两定”(查病虫、查发生动态,定时间、定指标),利用与保护天敌,推行生物防治。经过实践对比,综合防治后降低了55%的农药使用量,省工节本,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