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良种体系
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形成。至1999年底,全省已建成原种、祖代、父母代、扩繁场、良种场等各类畜禽蜂良种场65个,猪统一供精站126个,牛冻精改良点509个。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了名牌猪、牛、羊、禽等良种;省内的特色良种也正在开发利用。
1.畜种改良。
(1) 猪品种改良。1950年在接管原农事实验场23头种猪基础上继续搞杂交繁殖。1957年引进外来优良品种扩大杂交改良。1965年猪品种改良要求选育提高推广本地品种,有重点地推广经济杂交、培育早熟耐粗饲产仔多适应性强的肉脂兼用品种。猪育种实行本品种选育与杂交改良并举原则,坚持公猪良种化、母猪本地化、配种人工授精化。杂交改良以荣本、内本两个杂交组合表现较好,分布广,在全省具有杂交优势,已普遍利用。1980年开始瘦肉型猪杂交试验。1991—1995年全省杂交改良690.7万窝,其中人工授精337.02万窝,1995年杂交改良181.26万窝,其中人工授精94.87万窝,良种覆盖面占63.94%,全省生猪有一半多是改良种。1999年全省猪改良配种233.56万窝,比上年增18.01万窝,增长8.35%;其中猪人工授精128.09万窝,比上年增15.51万窝,增长13.77%;人工授精占全省猪杂交改良配种总数的54.85%,比上年提高2.62个百分点。1999年全省33个种猪场(其中有省级原种猪场1个)向省内提供良种猪9 000头,其中公猪4 011头,母猪4 989头。全省猪的良种覆盖率已达72.64%。
(2) 奶牛改良。云南奶牛有2/3集中在昆明、洱源两地。1954年昆明只有荷兰纯种牛12头,杂交牛81头,尔后相继引进纯种荷兰牛进行杂交改良。1981年鉴定符合黑白花奶牛品种的母牛占68.95%,基本形成生产性能高、体质结实、外貌结构良好、适应性强、遗传性稳定的黑白花奶牛群,成年母牛年均产奶3 807千克。1986年和1989年调查,基础母牛一个泌乳期产奶5 068千克。邓川县(今属洱源县)于1954年开始用荷兰牛进行杂交改良,据大理州的调查,产奶量随代数增加,成年母牛305天产奶量为荷邓一代1 399千克、荷邓2代1 903千克、荷邓3代2 111千克。
1995年全省奶牛改良3.69万头,良种及改良奶牛累计存栏76 281头,占全省牛存栏的0.97%。1999年改良4万余头,累计存栏达86 353头,占全省牛存栏数的1.05%。改良效果十分明显,洱源县对451头改良奶牛的测定,改良牛平均产奶量在2 909千克以上,是本地邓川牛的3.5倍。
(3) 黄牛改良。1954年以来引进秦川牛、南阳牛、荷兰杂交牛等与本地黄牛杂交改良,目的是加大体型,提高役用性能。70年代开始肉用、役肉兼用型改良,引进国外良种短角、安格斯、海福特、夏洛来、西门塔尔,1982年又引进抗旱王、辛地红,以冻精人工授精及少量本交开展杂交改良,1983年已在167个点改良配种10.1万头。抽样调查,杂交一代牛的产肉性能均比本地牛提高,如元江西本提高29.20%,楚雄西本提高61.10%,富宁海本提高46.10%。省畜牧兽医研究所1978—1987年用7个外来品种与本地牛杂交,其中短本F1最佳。据试验舍饲每增重1千克,本地牛需饲料7.99千克,杂交牛需6.79千克;屠宰测定胴体重本地牛120.83千克、杂交牛150.24千克。1990年引进澳大利亚全天候放牧肉牛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引入墨累灰和波罗门进行二元杂交及三元杂交试验工作,在人工草场上全天候放牧饲养成功,墨本一代12月龄体重比本地牛高31%~40%,婆墨本一代18月龄体重320千克,较二元杂交牛的307千克提高4.30%。1995年全省黄牛杂交改良14.5万头,其中人工授精改良2.88万头。“九五”期间加速和完善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省已建成了3个种牛纯繁场,先后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引进种牛362头,1999年种牛纯繁场存栏623头,产犊148头,可提供用于改良的良种肉牛119头。并从法国引进两套世界先进的牛冷冻精液细管分装机,1999年生产冻精36.37万剂,推广细管冻精17.99万剂,牛冻精改良9.39万头,比上年增长19.23%,其中肉牛冻改5.49万头,增长46.70%,黄牛平均受胎率达54.38%。
(4) 水牛改良。1976年引进么拉水牛进行杂交改良,方向是培育役、乳、肉兼用型。1984年通海县测定么本杂交牛初生重比本地牛高90%,5岁后代公牛最大挽力比本地牛高51%,头胎杂交牛产奶819千克,二胎产奶1 230千克,杂交改良数逐年增加,1995年全省水牛改良6.34万头。1996年5月中国和欧盟签订了水牛开发项目,并于1997年6月启动。欧盟一云南水牛开发项目的目的是,通过水牛的育种和杂交改良计划,提高水牛的役用力、产肉量和产奶量,开发边疆水牛资源,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满足项目区对肉、奶产品的需要。项目计划在盈江、陇川、潞西3个县18个乡(镇)和1个畜牧场执行,至1999年底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水牛杂交改良效果明显。据陇川县对杂交犊牛测定:杂交水牛初生重38.3千克,比本地牛提高68%,6月龄时,杂交牛的平均体重达163.4千克,比本地牛提高21.7%。
(5)马匹改良。云南的家畜品种改良,以马的改良为早,从1911年开始,但1948年中断了。1954年首先在丽江、大理两地开展马的改良,相继推广至昭通、保山、曲靖、楚雄等地州。1963年统计8个地州有改良马9 893匹,1986—1990年共改良配种21.01万匹,1995年改良7.98万匹。以后由于马的销路不畅,改良减弱。
杂交改良马在体尺、外形、生产性能、适应性等方面优于本地马,丽江县改良马一般比本地马体高增加11.21厘米,母马多数年年产驹或3年两驹。1972年调查腾冲县的卡巴金×本地马后代,公马体重比本地马增46.90%,母马增27%。1973年镇雄县调查河曲×本地马后代3岁平均体高122厘米,比本地马高11.5厘米。
马匹改良的突出成绩是培育出新丽江马。丽江马的改良目标是培育出工作性能较强、体质体型坚实强壮、能驮能挽的山地实用马,体高130厘米左右。60年代后期丽江改良马中选留5匹好种马,1972年鉴定全部合格,其中一匹本阿蒙卡种马相当出色,号称小紫马。1973—1980年为新丽江马的横交和自群繁育阶段,同时引入小型阿尔登和河曲马继续杂交加粗加重体型。1977年丽江全县有改良马13 016匹,占全县马匹的81.20%,基本实现了马匹杂交改良化,形成了过渡型的新丽江马。
(6)绵羊改良。1923年开始用美利奴羊与本地羊杂交,1951年提出绵羊改良方针是大力发展细毛羊,引用外种将粗毛羊改良为毛肉兼用种,1955年以来大面积开展细毛绵羊品种改良。1979年调整改良区划,全省各地统一搞半细毛羊。1986年12月国家经委批准48~50S半细毛羊新品系培育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由云南与四川两省共同完成。
绵羊改良配种数以1991年最多,达19万只,改良面达47.4%,以后几年改良数均少于此数。1998年达16.85万只。
(7)山羊改良。1979—1982年有40余县先后引进萨能、关中奶山羊12 000只进行杂交改良。据路南县普查,改良成年母羊平均重42千克,比本地母羊重6.7千克,成年羯羊63.2千克,比本地羯羊重26.7千克。农民饲养杂交一代羊产奶量最低50~100千克,最高301千克。1995年全省山羊改良配种18.49万只,1998年33.95万只。
2. 引进优良种畜禽。
(1)优良种猪引进。自1911年以来,云南曾引进过少量的法国大白猪、巴克夏、约克夏,在大普吉农牧场进行杂交改良,后来引种工作停顿。1957年重新引进外种,据1973年的一次统计,1957年以来引进优良种猪4 115头,有长白、约克、苏白、巴克夏、新金、新淮、上海白、南郊花猪、北京黑、泛农花猪、内江、荣昌、梅山、平湖等16个品种,其中以荣昌、内江、约克夏、长白、泛农花猪5个品种为多,共3 624头。1973年以后引进种猪较有计划,有巴克夏、苏白等。1980年以来寻求瘦肉型猪种。
(2)良种牛引进。省种畜场自1954-1988年共引进种牛339头,其中有安格斯、西门塔尔、荷斯坦、婆罗门、摩拉、短角牛、黑白花奶牛及墨累灰等品种。
(3)良种马引进。1954—1976年共引进649匹,16个品种,有关中驴、德州驴、河曲马、蒙古马、新疆马、佳米驴、卡巴金、俄罗斯速步马、奥尔洛夫马、顿河马、布琼尼马、卡拉巴依马、阿拉伯马、阿半血马、小型阿尔登马、俄罗斯杂交马。
(4)良种绵羊引进。1955—1987年共引进良种绵羊8 836只,品种有新疆细毛羊、高加索羊、索尔木羊、美利奴羊、斯达夫洛夫羊、波尔华斯羊、考力代羊、阿斯坎尼羊、沃新羊、沃美羊、罗姆尼羊、林肯羊、边莱羊等。
(5)良种山羊引进。1957—1988年止,先后引进14 650只,品种有萨能羊、关中奶山羊、黎城山羊、中卫山羊、青山羊、绒山羊、吐根堡山羊、波尔山羊等。
(6)良种禽引进。良种禽引进数量大、品种多,尤其是1978年以后,引进的更多,每年引进蛋用型父母代种鸡7万~8万只,肉用型父母代种鸡8万~9万只。截止1995年共引进40多个品种,分布于全省各地。省祖代肉种鸡场投产供种后,肉用型种鸡的引进有所减少。
3.建设种畜禽场。1950年11月省农林厅在大普吉、会泽、一平浪三地原有牧场基础上设立畜牧实验场。1951年10月统计,三场共有职工56人,猪44头、牛82头、羊287只、兔41只、禽69只。三个试验场的场地不宽、畜舍简陋,不适应发展,1953年大普吉场迁嵩明县小哨,1956年会泽场迁寻甸县天生桥。两场扩建为综合性繁殖改良场,职工们艰苦创业,发展很快。
1992年整顿种畜禽场,全省选择20个规模较大,条件较好,有一定管理水平,能承担供种任务的场为骨干,其中有种猪场8个、种禽场6个、种牛场2个、种羊场2个、牛冻精站2个。经过逐步完善和改革,进行三群一网建设,已建成面对全省的主要供种基地,形成完整的杂交改良配套生产体系。通过整顿,供种能力和供种质量不断提高。1991—1995年各场共提供种猪6 000头、种牛2 750头、种羊9 400只、禽3 870万只、冻精158万剂。至1999年,全省良种畜禽供种基本自给。
4.建立配种网络。1953年全省30个县畜牧兽医站开展配种业务,设立28个国营配种站,在农民饲养的牲畜中评选种公畜485头,扶持民营配种户577户。1974年省冻精站建成,向全省推广用冻精进行杂交改良,当年建成8个冻精改良点,1980年增建到167个点。1995年止,全省已建立猪的统一供精点4 800个,大牲畜改良站点1 045个,其中冻改点305个。省祖代肉种鸡场投产后,全省种畜禽场有54个,其中20个骨干场为云南良种畜禽的主要供种场。至1999年底,全省有各类畜禽良种场65个,县级猪统一供精站126个,牛的冻改点509个。
5.保护选育地方优良品种。80年代以来,在开展畜种杂交改良的同时,注意地方良种的保护选育,拨出专款进行此项工作,坚持保护地方优良品种的遗传基因,保种方针是“选育复壮、开发利用”,制定严格的选育方案,定品种、定规模、定地点、定质量。至1991年已在9个地州12个县的15个场、点开展保种选育、品种有撒坝猪、乌金猪、小耳猪、贡山大额牛、云南瘤牛、德宏水牛、龙陵黄山羊、马关无角山羊、宁蒗黑头山羊、茶花鸡、武定鸡、盐津乌骨鸡、腾冲雪鸡、云南麻鸭。1994年已有保种选育核心群100群,3 800头(只),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有的品种已经推广利用。如龙陵黄山羊于1987年开始保种选育,1990年列为种羊基地,到1994年已组建保种选育核心群27群,有种羊1 032只,繁殖群有种羊5 512只,1994年提供种羊1 200只,1995年提供种羊1 670只,1999年生产良种黄山羊3 800只,外调种羊810只。测定成年公羊体重51.8千克、母羊重42.9千克,比保种前分别提高5.7%和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