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经济发展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山区开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农民生活稳步提高,整个山区包括边远山区乡镇已经解决了温饱,多数已经温饱有余,正在向小康迈进。1995年60个边远山区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37.76亿元,比1990年的13.57亿元增长178%;农村经济纯收入10.47亿元,比1990年的4.88亿元增长114%;农村经济总收入超亿元的乡镇总数达到12个,密云县太师屯镇达到4.02亿元,房山区河北镇、密云县不老屯镇、高岭镇都超过2亿元,怀柔县汤河口镇接近2亿元;农民人均劳动所得1 699元,比1990年的780元净增919元。
60个边远山区乡镇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各业生产快速发展。
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山区果品、畜牧业生产的同时,保证基本粮田面积。大力引进、推广适用技术,从1986年起推广地膜玉米,十年内每年保持在0.67万公顷左右,玉米制种每年0.13万公顷。粮食总产稳定在1亿多公斤,1994年和1995年都为1.2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约270.6公斤。
果品生产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山区果品生产步伐加快,1993年底,市委、市政府实施了以山区为主的“双五十万”亩工程,即计划到1997年底新发展果园50万亩,改造老果园50万亩,其中60个边远山区乡镇40多万农民达到1人1亩标准化果园,1人1亩后备果园。1994年新发展果树0.72万公顷,相当于1989—1993年4年间发展数量的总和;1995年又新栽果树0.73万公顷,更新改造666.67公顷,两年登上两个台阶。到1995年底,山区60个边远乡镇果树面积总计已达4.62万公顷,比1990年增加1.16倍;人均占有果树已超过0.1公顷。果品生产已经成为山区致富的重要基础产业,为农民以果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区在巩固发展传统的养鸡、养猪等养殖业的同时,以牛、羊等食草家畜为主的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1995年底,60个边远山区乡镇养羊26.4万只,其中绒山羊和小尾寒羊等优种羊近12万只;累计养肉牛3.1万头;肉鸡出栏360万只。畜牧业总收入2.96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42.8%。
山区乡镇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山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1995年,60个边远山区乡镇有企业1 124家,从业人员5.2万人,企业总收入25.8亿元,实现利税2.42亿元,财政总收入1.13亿元。其中联办企业224家,当年吸纳资金6000万元;三资企业66家,实际利用外资2500万美元,出口供货额2.68亿元。一些高科技企业项目落户到边远山区乡镇。资源性企业发展迅速,1995年60个边远山区乡镇新建矿点61处,累计已达287处,矿业总收入3.8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业向“产加销”一条龙方向发展。
山区旅游业持续发展,方兴未艾。1995年底,山区已开辟旅游景点175处,其中自然景观占60%。60个边远山区乡镇山水风光旅游点64处,年直接经济收入1781万元。七个山区县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旅游节和旅游项目,提出了以山水旅游为重点的山区旅游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