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第一阶段(1950—1978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第一阶段(1950—1978年)

(一)第一阶段(1950—1978年)

这个时期,农产品价格管理依照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运行,政府定价的比重占农产品价格的绝大部分。
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市场流通着不同价值的半开、银圆等硬通货,经济秩序混乱,通货膨胀。1950年3月,人民币在昆明市场上正式流通,同年四五月份人民币逐步流通到农村市场,从此开始了以人民币为标志的物价管理工作。1950年初,云南省城乡市场上的一些投机商人,乘人民政府开始着手接管财经工作和人民币初步投放市场之际哄抬物价,同年二季度初,市场粮食价格上涨,昆明市中等米每500克涨到2 243元(人民币当年币值),楚雄1 428元,曲靖1661元,宜良2 350元,玉溪1 980元,上涨幅度均在31%以上,最高时超过50%。为稳定市场,1950年5月省政府从整顿市场粮食价格着手,由省贸易总公司首次将中米收购牌价定为昆明市每50千克(下同) 11.20元,玉溪县7.95元,保山县8.65元,丽江县5元,文山县4.50元。1952年市场粮食基本稳定后,对销区大米收购价格作了适当下调。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矿区人口增多,1953年以后,云南省粮、油等主要农产品长期供不应求,需要通过计划收购和供应来解决。国家先后对粮、棉、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对猪、牛、羊、禽、蛋等主要副食品和烟、麻、糖料等主要经济作物和主要供出口的农副产品(如中药材、水果、皮毛等)实行派购,并实行相应的价格政策。1953年11月省内大部分地县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将原定的收购价改为统购价,并上调18.1%左右,每50千克稻谷统购价5元,大米统购价7.51元,统销价为8.11元。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国家允许统购、派购以外的小宗农副产品实行议购议销,并逐步将农副产品划分为一、二、三类,分别实行统购、派购和议购,对一类农产品(即政府对某些重要的农产品实行统一收购、计划供应、统一销售)实行统购价和统销价;对二类农产品(即政府对某些重要的农产品采取向农业生产者分派一定交售任务,是一种计划收购形式)实行收购价、批发价、零售价;对三类农产品实行议购价、议销价等不同价格形式。为了鼓励农民多生产、多交售一、二类农产品,政府实行“定基数”、“超购加价”、“超超购加价”的政策,对完成政府交售任务(即所定“基数”)以外的农产品实行“超购加价”、“超超购加价”。为鼓励多增产粮食,1965年6月,省政府对生产队每人提供商品粮50千克以上的超过部分,给予加价,加价率为12%。同时,对实行“三三制”(即:统购、超购、超超购)的增购部分,再给予相同的加价奖励。同年8月,又提高了稻谷、玉米的统购价,全省县级市场,稻谷每50千克提为8.30元,上升6.4%,粮种价格也相应提高。据1965年8月对全省52个主要市场的统计,粮食类价格内地平均每50千克为16.68元,高于统购价61.8%,边疆16.3元,高于统购价51.8%。“文化大革命”时期,云南省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冻结状态,其中粮食收购牌价自1966年底起连续12年,除在超购余粮实行加价政策方面作了三次变动外,基本上没有进行调整。

☚ 一、农产品价格管理体制   (二)第二阶段(1979—1984年) ☛
0000070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