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水平
1949—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粮食生产波动很大。195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772.19万吨,比1949年增长64.5%。1957年粮食总产达到819.15万吨,比1952年增长6.1%。1962年全省粮食总产662.8万吨,比1957年下降19%。1965年粮食总产达到964.53万吨,比1962年增长45.5%。
1978年粮食总产 1 678.9万吨,播种公顷产2 122.5千克,比1965年分别增长75.0%和58.8%,年递增率分别达到4.4%和3.6%。
1979—1996年,改革开放时期,粮食生产迅速发展。1982年粮食播种公顷产达到2 527.5千克,比1978年增长19.1%,1990年达到3 334.5千克,比1978年增长57.1%,1995年达到4 011千克,人均粮食产量第一次超过400千克,达到425.55千克。1996年粮食播种公顷产3 908.4千克,比1978年增长84.1%,年递增率7.9%,比1965—1978年的年递增率提高4.3个百分点; 粮食总产达到2 789.5万吨,比1978年增长66.2%,年递增6.6%,递增率比1965—1978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30.23千克,居全国第9位。
改革开放时期发展粮食生产的重大经济技术措施有三:
(1)主要粮食作物综合增产栽培技术。80年代初期,首先把单项技术成果加以科学组装,形成了一套亩产400千克小麦和500千克玉米的,耕作种植、优化品种、水肥管理相配套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在全省推广。80年代中后期,进一步将综合栽培技术加以量化(或称指标化、模式化),形成不同作物、不同类型区的模式化栽培技术,在全省推广。小麦模式化栽培从1985年开始进行重点示范,到1988年示范面积达到139.53万公顷,平均公顷产3 765千克,比对照增产570千克。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1986年示范面积19.6万公顷,平均公顷产6 960千克,比对照田增产1 642.5千克。
(2)推广吨粮田技术。主要有三种配置模式:第一种,一年一熟模式,如地膜玉米; 第二种,一年两熟模式,如小麦—玉米,地膜土豆—玉米,地膜土豆—水稻,冬小麦—水稻; 第三种,三茬作物带田套种模式,如冬小麦—玉米—豆类。吨粮田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要求上下两茬作物都采用模式化栽培技术,而且要求上下两茬之间所采用的技术要相互配套、互为增产的前提,从而实现高产和高效的统一。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间作套种高产栽培,是全省大面积吨粮田的主要栽培模式,其面积约占全省吨粮田面积的90%左右。这一模式的产量指标是上茬小麦400~500千克,下茬玉米550~650千克,全年耕地亩产吨粮。河北省从1983—1987年就对开发吨粮田进行试验研究,并出现了吨粮田地块。河北省农业厅从1988年开始抓吨粮田技术的示范推广,当年示范0.5万公顷,1990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吨粮田达到7.67万公顷,1992年达到25.6万公顷。这一年望都、新乐、藁城、赵县、栾城5个县成为吨粮县,小麦—玉米吨粮面积9.49万公顷,平均公顷产15 367.5千克,成为北方地区继山东省桓台县、河南省温县实施吨粮县之后,吨粮田连片面积最大的地区。到1996年全省吨粮田面积达到87.13万公顷,平均公顷产15 195千克,总产1 324万吨,面积占全省粮田面积的18.5%,粮食产量却占全省粮食总产的47.5%,吨粮县达到8个 (表5-2-1)。
表5-2-1 吨粮田面积
单位: 万公顷
年份 | 面积 | 年份 | 面积 |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 0.23 1.55 7.67 13.47 25.6 | 1993 1994 1995 1996 | 30.87 46.67 75.72 87.13 |
(3)建设商品粮基地县。从1986年至1995年,先后建设6批共28个商品粮基地县 (市),它们是永年、大名、赵县、藁城、辛集、定州、宁晋、清苑、望都、昌黎、平泉、丰南、新乐、栾城、鹿泉、滦南、固安、黄骅、定兴、饶阳、徐水、博野、乐亭、遵化、承德、隆化、宣化、涿鹿(其中6个县进行续建),总投资16 07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 085万元,占44%,其余资金由省、市、县配套。基地投资主要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农技推广、良种储存加工、农机维修服务和农产品加工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方面的建设,大大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995年28个基地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1.86万公顷,粮食总产达到859万吨,播种面积占全省的23.7%,粮食总产却占到33.1%,粮食平均公顷产达到5 307千克,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6.4千克。基地县建设为全省粮食增产作出了较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