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性开发的产品 (一)生产性开发的产品已进行生产性开发的产品,有中国对虾、栉孔扇贝、中华绒螯蟹、黄河鲤鱼。 1. 中国对虾的开发。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 ❶保护自然资源; ❷进行人工养殖、放源增殖。山东是全国人工养殖增殖中国对虾开发规模最大的省份, 也是人工养殖、增殖最早的省份之一。早在1956年,文登县就进行了人工试养中国对虾;1960年春,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和有关单位合作,利用人工培育的越冬亲虾,育出首批仔虾,取得人工育苗的成功。1981年全省普及了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1961年,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在小水体人工养殖对虾成功。1968年,文登县群众养虾成功。1978年以后,对虾养殖在沿海7个市地的30个县(市、区)迅速发展起来,1988年,全省养殖面积曾达到81.6万亩,总产5.6万吨,1990年全省对虾育苗231.4亿尾,养殖面积74. 95万亩,总产量增加5.09万吨。1983年,乳山湾对虾人工增殖放流试验成功。1984—1990年,全省共放流对虾苗67.85亿尾,其中黄海放流43. 85亿尾,回捕对虾11 600吨。 2. 栉孔扇贝的开发。扇贝移殖开发,始于50年代末期; 养殖、增殖开发始于70年代末期。主要开发区在荣成、长岛、蓬莱、福山、芝罘、牟平、乳山、环翠、黄岛、崂山、胶南等县(市、区)。1958年荣成市两次移殖种扇贝50万个, 使自然扇贝分布区由历史上的楮岛, 瓦屋两处、面积2.6万亩, 扩展到莫邪岛、蔡家庄等多处, 面积达3.3万亩。1979年, 随着扇贝人工生产性育苗的成功, 开始进行人工养殖和增殖。1983年, 在荣成市寻山海区海底播放流57亩,投放平均壳高2.36厘米稚贝105万粒, 1985年10月收获鲜扇贝17 465公斤。到80年代末栉孔扇贝养殖即形成一定生产规模。1990年, 山东省扇贝人工育苗量132.7亿粒, 养殖面积达4.27万亩, 总产达45.14万吨。 3. 中华绒螯蟹。山东省对中华绒螯蟹增殖开发始于70年代中期,养殖开发始于80年代中期。1974年开始, 省水产局组织有关地、县赴上海崇明县购运天然蟹苗, 放流于南四湖、东平湖及济南市、枣庄市和鱼台县的河沟、池塘和积水洼地进行增殖。1974—1981年, 共放流蟹苗3 288公斤, 捕获成蟹4 573.4吨。1982年后, 自然蟹苗资源短缺, 无苗供应。1983年后,在日照市、东平县先后建起二处蟹苗人工繁育场, 1984年人工育苗成功。到1987年, 全省累计生产蟹苗2 059. 7公斤。由于湖泊渔业管理跟不上, 增殖经费难以解决,1987年后蟹苗生产及湖泊增殖中断。但池塘养蟹有所发展,1986年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面积全省达到1 100多亩,主要集中在日照市、寒亭、胶南、掖县等沿海地带。内陆淡水池塘进行小水体试验,后因技术不成熟,逐年萎缩,直到1990年才开始复苏,池塘养殖面达1 250亩,并扩展到湖面围网养蟹。 4. 黄河鲤鱼。山东省黄河鲤鱼养殖开发是50年代末与池塘养鱼同步发展的。长期作为一种附带品种搭配混养,一直未形成优势。1984年后,伴随淡水养鱼的大发展和全人工颗粒饵料饲养的兴起,才得到大规模开发。菏泽地区鄄城县筹建了黄河鲤鱼繁育场,进行专业化苗种生产。在沿黄河的聊城、菏泽、济南、德州、滨州等地市比较普遍的采取池塘主养黄河鲤鱼,或提高了混养搭配比例。 ☚ 二、名特优水产品开发 (一)生产性开发的产品 ☛
(一)生产性开发的产品 (一)生产性开发的产品已进行生产性开发的产品,有中国对虾、栉孔扇贝、中华绒螯蟹、黄河鲤鱼。 1. 中国对虾的开发。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 ❶保护自然资源; ❷进行人工养殖、放源增殖。山东是全国人工养殖增殖中国对虾开发规模最大的省份, 也是人工养殖、增殖最早的省份之一。早在1956年,文登县就进行了人工试养中国对虾;1960年春,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和有关单位合作,利用人工培育的越冬亲虾,育出首批仔虾,取得人工育苗的成功。1981年全省普及了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1961年,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在小水体人工养殖对虾成功。1968年,文登县群众养虾成功。1978年以后,对虾养殖在沿海7个市地的30个县(市、区)迅速发展起来,1988年,全省养殖面积曾达到81.6万亩,总产5.6万吨,1990年全省对虾育苗231.4亿尾,养殖面积74. 95万亩,总产量增加5.09万吨。1983年,乳山湾对虾人工增殖放流试验成功。1984—1990年,全省共放流对虾苗67.85亿尾,其中黄海放流43. 85亿尾,回捕对虾11 600吨。 2. 栉孔扇贝的开发。扇贝移殖开发,始于50年代末期; 养殖、增殖开发始于70年代末期。主要开发区在荣成、长岛、蓬莱、福山、芝罘、牟平、乳山、环翠、黄岛、崂山、胶南等县(市、区)。1958年荣成市两次移殖种扇贝50万个, 使自然扇贝分布区由历史上的楮岛, 瓦屋两处、面积2.6万亩, 扩展到莫邪岛、蔡家庄等多处, 面积达3.3万亩。1979年, 随着扇贝人工生产性育苗的成功, 开始进行人工养殖和增殖。1983年, 在荣成市寻山海区海底播放流57亩,投放平均壳高2.36厘米稚贝105万粒, 1985年10月收获鲜扇贝17 465公斤。到80年代末栉孔扇贝养殖即形成一定生产规模。1990年, 山东省扇贝人工育苗量132.7亿粒, 养殖面积达4.27万亩, 总产达45.14万吨。 3. 中华绒螯蟹。山东省对中华绒螯蟹增殖开发始于70年代中期,养殖开发始于80年代中期。1974年开始, 省水产局组织有关地、县赴上海崇明县购运天然蟹苗, 放流于南四湖、东平湖及济南市、枣庄市和鱼台县的河沟、池塘和积水洼地进行增殖。1974—1981年, 共放流蟹苗3 288公斤, 捕获成蟹4 573.4吨。1982年后, 自然蟹苗资源短缺, 无苗供应。1983年后,在日照市、东平县先后建起二处蟹苗人工繁育场, 1984年人工育苗成功。到1987年, 全省累计生产蟹苗2 059. 7公斤。由于湖泊渔业管理跟不上, 增殖经费难以解决,1987年后蟹苗生产及湖泊增殖中断。但池塘养蟹有所发展,1986年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面积全省达到1 100多亩,主要集中在日照市、寒亭、胶南、掖县等沿海地带。内陆淡水池塘进行小水体试验,后因技术不成熟,逐年萎缩,直到1990年才开始复苏,池塘养殖面达1 250亩,并扩展到湖面围网养蟹。 4. 黄河鲤鱼。山东省黄河鲤鱼养殖开发是50年代末与池塘养鱼同步发展的。长期作为一种附带品种搭配混养,一直未形成优势。1984年后,伴随淡水养鱼的大发展和全人工颗粒饵料饲养的兴起,才得到大规模开发。菏泽地区鄄城县筹建了黄河鲤鱼繁育场,进行专业化苗种生产。在沿黄河的聊城、菏泽、济南、德州、滨州等地市比较普遍的采取池塘主养黄河鲤鱼,或提高了混养搭配比例。 ☚ (一)生产性开发的产品 (二)试验性开发的产品 ☛ 00017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