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消费水平及变化特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消费水平及变化特点 (一)消费水平及变化特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青海广大农牧民群众从封建农奴制的铁蹄下解放出来, 彻底改变了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 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农牧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人均购买力不断增加。 1952年人均购买力由1949年的12.8元增加到20.28元。 “一五” 时期是国民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时期之一, 到1957年, 人均购买力达到45元, 比1952年增长了1.2倍, 年均增长17.3%。 随后由于 “一大二公” 的人民公社, 大刮共产风, 浮夸风, 大办公共食堂, 使几年来的节余全部消费掉。 1960—1962年严重自然灾害, 农牧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农民生活十分困难。 1963年, 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 农村经济形势好转, 农牧民消费水平回升。 1965年农村牧区商品零售额由1963年的0.81亿元增加到1亿元, 增长23%。 1966—1977年,由于 “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 农牧民生活改善不大,有的年份甚至下降。 据统计, 农牧民人均购买力1966年为45.5元, 1977年为55.9元, 仅增长24.2%; 人均消费粮食由195千克降至191千克, 食油由2.65千克降至2.3千克, 猪肉由2千克增至3千克, 牛羊肉11.5千克降至11.1千克, 棉布由7米增至7.67米。 ☚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牧民生活 (二)消费结构及变化特点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