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消费水平及变化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江苏农民消费水平的增长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基本相适应。1978年以前的30年,江苏农民生活状况虽有所改善,但变化速度缓慢。
1949年到农业合作化初期的6年间,农业生产得到很快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改善。1955年农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108.10元,比1954年的92.80元增加15.30元,增长16.5%;平均每人粮食消费244公斤,比1954年增加40.5公斤。
1956年,成立高级社,不久过渡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大刮共产风、浮夸风,大办公共食堂,使几年来仅有的一点结余全部消费掉。加上1959—1961年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农民生活严重困难。如1957年,农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只有83.20元,比1956年下降了8.29%,比1955年下降了23. 0%。而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农村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有所回升。1962年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为109.50元,比1957年增长31. 6%。
1966—1977年,由于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农民生活基本没有改善,甚至有所下降。1977年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121.30元,比1966年增长了11.5%,年递增率仅1%,粮食消费年均递增率仅0.5%,蔬菜、植物油的消费有所下降。
总之,1949—1978年,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加不多,生活变化不大。生活消费支出最高的1978年,也只有139.70元,与最低的(有资料可查)1957年相比,两者相差也不过56.47元。而且,在这30年中农民每年所得的纯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水平大体相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江苏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生活消费支出逐渐增多,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95年,江苏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 938.01元,比1978年增加1 798. 31元,增长12. 9倍,年均递增16.7%;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消费水平递增8.7%。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17年,江苏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民生活 1. 各项生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