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 海洋捕捞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 海洋捕捞 (一) 海洋捕捞1.渔轮渔业。上海渔轮渔业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我国首先在上海引进第 一艘渔轮, 定名“福海号”。自此民族资本陆续在上海投资建渔业企业, 购置渔轮, 经营海洋渔业, 从1919年至1929年的10年中, 先后建立了渔业企业13家, 新建或从国外引进渔轮23艘, 到1935年已发展到30艘、年产量3 556吨, 平均单位航次产量15.66吨, 据统计:1931年7月至1934年6月, 市销冰鲜鱼7.45万吨, 其中渔轮捕捞总产量9 500吨, 占市销的12.75%。到抗战前夕, 上海共有渔业企业17家, 其中经营单拖网企业10家, 经营对拖网企业7家, 经营者多为小企业、有独资, 也有合股经营的, 一般都只有渔轮1艘或1对。抗战期间, 上海的渔轮基本上都被日本侵略军征用和被日本人经营的渔业企业挤占、吞并。抗战胜利后, 渔轮逐步恢复和发展, 到1948年按经营性质可分为3类: ☚ 二、生产水平 (二) 淡水捕捞 ☛ (一) 海洋捕捞 (一) 海洋捕捞天津市海洋捕捞历史源远流长,但在解放以前,因连年战争,海洋捕捞生产停滞不前。解放后,天津市海洋渔业生产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50年代海洋渔业船、网、工具等渔业结构的发展,基本上与渔业资源实际情况相适应。群众渔业普遍增船增网。1950年全市群众渔业拥有风帆船582只,载重量5 820吨,年产量10 339吨。到50年代末期,风帆船发展到812只,载重量12 551吨,船只增加近40%,机帆船18只,377.8千瓦。主要生产网具为扒拉网、风网、小打网、流网、转轴网、插网、地撩网、钓钩等。1959年群众渔业年产量达到23 662吨,比1950年增加1.2倍多。国营渔轮开始于1952年,到1959年已有渔轮16艘、1 591.27千瓦,主要是底拖网和围网作业。从50年代作业渔场来看,群众渔业是以天津沿海海区为主,未出渤海; 国营渔业以渤海海区为主,远及烟台威海等外海渔场。 表3-5-1 历年水产业生产结构统计 单位: 吨
进入60年代,集体渔业机动渔船迅速增加,到1969年达到162只、4 622千瓦,比50年代增加8倍,而风帆船在10年期间只增加40条船。在此期间,国营渔轮发展到42艘、3849千瓦,比50年代也增加1.6倍。群众渔业,到60年代中期兴起底拖网,发展流网,整个60年代年产量保持在2.5万~3万吨之间。从捕获品种来看,小黄鱼趋于下降,60年代平均年产量1 151吨,比50年代下降40%。对虾资源状况也不稳定,除1963—1965年产量在2 102~2 586吨外,其余年份都在2000吨以下,最低的1968年仅有422吨。 70年代,由于机动拖网渔船继续发展,渔业资源进一步遭到破坏,到1979年全市机动渔船达到464只、38 984千瓦,与1969年相比较,船只增加1.8倍、动力增加4倍多,国营渔轮达到46艘、13340千瓦,与1969年相比较渔轮增加4艘、6 864千瓦。但是风帆船下降到121只,载重量929吨,与1969年相比较,船只下降86%,载重量减少1万多吨。群众渔业在此期间重点发展了底拖网、流网和转轴网生产。10年平均年产量39 176吨,比60年代的年平均产量增加42%,但经济鱼类产量下降很多,小杂鱼产量占鱼获量的30%左右。1979年开始,天津市海洋捕捞生产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主要是调整近海作业网具,对损害资源严重的定置网加以限制。经过3年 (1979—1981年) 的调整,初步改变了过去那种重视捕捞,忽视资源保护的倾向,产量虽然下降,但经济品种比重却增加了。 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渔区政社分离,海洋捕捞生产在原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以船为基本核算单位,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和生产责任制也逐步完善。1987年以船为基本核算单位发展到381个,新经济联合体126个。海洋捕捞产量逐年回升,1985年全市海洋捕捞产量26 589吨,1989年达到30 740吨。 进入90年代,由于沿海水域污染日趋严重,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天津市海洋捕捞生产出现徘徊局面。1990—1995年,6年平均产量在2.3万吨左右。为了养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开发外海新渔场。1992年成立了远洋渔业公司,1993年4月首批远洋渔轮 (4艘、1764千瓦)驶出国门,结束了天津远洋渔业“零” 的历史。当年远洋捕捞产量2 500吨,获利润4万元。1995年天津远洋渔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拥有远洋渔船20艘,远洋捕捞产量5 550吨,比1993年增加122%。到1995年全市海洋捕捞产量达到24 067吨,海洋捕捞总产值22 508万元。 1.渔船与渔场。 (1)渔船。天津市沿海渔民从事海洋捕捞,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生产的发展,所使用的渔船也经历了木船、风帆船、机动渔船的发展过程。 ❶木船。天津沿海渔民使用木船入海捕鱼历经千余年的历史,到1949年后,逐渐绝迹。 ❷风帆船。20世纪30年代是使用的高峰,天津沿海有风帆船2 100多艘,以后逐渐减少,50年代年平均风帆船数量909艘。1992年,风帆船在天津市海洋捕捞生产中被淘汰。 ❸机动渔船。天津市群众渔业使用机动船作业始于1959年,1959年全市群众渔业仅有机动渔船18艘,总功率791千瓦。进入60年代以后,机动渔船有了较快的发展,1969年达到162艘,总功率7 713千瓦,平均单船功率47千瓦。70年代渔船数量逐年增加,且船体向大型化发展,1978年全市群众渔业拥有机动渔船485艘,总功率35 712千瓦,平均单船功率73.5千瓦; 国有渔业机动渔船40艘,总功率11 782千瓦,平均单船功率294.51千瓦。1979年,由于近海渔业资源的变化和海洋捕捞效益的下降,机动渔船数量减少。1984年全市拥有机动渔船362艘,总功率36 960千瓦。为了巩固和发展海洋捕捞业,天津市政府于1985年12月提出用两年时间建造200艘近海机动渔船的要求,机动渔船开始进入了恢复和发展阶段。1987年全市机动渔船达582艘,总功率38 791千瓦。1995年全市海洋捕捞生产机动渔船数量达到901艘,总功率37 668千瓦。天津市历年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及产量见表3-5-2。 表3-5-2 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及产量
(2)渔场。天津市地处渤海湾的西部,由于海河水系的径流大量注入及大陆沿岸的盛衰交替,形成了良好的天然渔场。但自60年代以来,由于渔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等因素所致,渔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天津市沿海渔场管理范围是涧河至歧口河之间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线以内的海域,属大陆架渔场。天津市海洋捕捞按海域划分为沿岸渔场、近海渔场、外海渔场和远洋渔场。 沿岸渔场是指潮间带以外距岸较近的浅水海域。主要是群众渔业的小型渔船在此作业,使用网具有地打网、插网、流布袋、转轴网等,产量不高。 近海渔场是指沿岸渔场以外,8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天津渔船大部分在近海渔场作业。根据不同季节和捕捞品种,海洋捕捞生产分别在渤海湾、渤海中南部、莱州湾、黄海和东海渔场作业。1995年全市近海捕捞产量18 367吨,主要来自渤海中西部渔场。 外海渔场是指水深80米等深线以外的海域。天津市只有市海洋渔业公司的渔船具有在这一渔场作业的能力,主要在济州岛和东海外海渔场作业,捕捞品种有鱿鱼、带鱼、马面鱼等。1992年市海洋渔业公司捕捞产量4 466吨,主要来自外海渔场。 远洋渔场捕捞生产始于1993年,1995年天津市远洋渔业公司和塘沽区远洋渔业总公司各有10艘渔轮分别在西非、日本海、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等渔场作业,产量5 550吨。 2.作业方式。天津市海洋捕捞作业方式有拖网渔业、刺网渔业、围网渔业、张网渔业、钓渔业、陷阱网渔业、耙齿类渔业等。这些作业方式在不同的年代,随着渔船生产能力、渔业资源结构和数量及渔业政策的变化而在海洋捕捞生产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天津市群众渔业各年代不同作业方式分类产量见表3-5-3。 表3-5-3 群众海洋捕捞业作业方式分类产量表 单位:吨
(1)拖网渔业。拖网渔业是使用渔船拖曳网具捕捞鱼类和其他水产经济动物的一种作业方式。拖网渔业在天津市始于50年代初,从50~80年代是海洋捕捞主要作业方式之一。拖网种类很多,在天津使用的主要有扒拉网、双拖网、单拖网、表层拖网等。 (2)刺网渔业。刺网渔业是以网目刺挂或网衣缠绕从事捕捞生产的一种作业方式。刺网作业的种类较多,按网具结构分有单层刺网、双层刺网和三重刺网;按作业方式分有漂流刺网和定置刺网。刺网渔业网具制作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捕捞品种选择性较强,天津市采用刺网作业的历史源远流长。1949年就有鲅鱼流刺网4 003条。1995年全市有网具296 960条,其中刺网类274 747条,占92.5%,刺网产量6 254吨,占群众海洋捕捞产量18 367吨的34%。 (3)围网渔业。围网渔业是渔船以长带型或一囊两长翼形网具围捕密集鱼群的一种作业方式。按网具结构分为有囊围网和无囊围网;按作业方式分有单船围网和双船围网。围网渔业在天津历史悠久。1948年塘沽区有打网船14艘,网具294条。进入60~70年代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结构的变化,这些网具开始被淘汰。 (4)张网渔业。张网是一种被动的过滤性网具。张网渔业是把网具定置在水域中,利用水流迫使捕捞对象入网的一种作业方式。它具有操作简单、能耗低等特点,但由于它对幼鱼资源损害较严重,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对其作业有较多限制。天津市使用的张网类渔具有转轴网、插网、流布袋等,以转轴网为主,主要捕获毛虾等品种。1995年全市定置网产量3 253吨。 (5)陷井网渔业。陷井网渔业是以网墙拦截随潮夕而来的鱼虾的一种作业方式。这种作业方式在天津早在13世纪就已开始应用,网具主要种类有地撩网和少量棍网、须子网、青虾倒帘网等,主要捕捞对象有梭鱼、青虾、黄姑鱼、梅童鱼等。这种网具损害渔业资源,国家对这种网具作业做了较多的限制。 (6)钓渔业。钓渔业是用由干线、支线、浮子和钩组成的钓具诱捕鱼类的一种作业方式。依钓渔具的种类可分为手钓、竿钓、曳绳钓、延绳钓等。钓渔业在天津50—60年代初使用广泛,主要是漂流延绳钓,主要捕获品种是鲈鱼、鳓鱼等。60年代中期,由于渤海渔业资源的变化,这种作业方式被淘汰。1995年天津市远洋渔业公司4艘441千瓦渔轮赴日本海和北太平洋进行鱿鱼钓生产,采用拟饵单钩和拟饵多钩的方式进行漂流延绳钓作业,当年获鱿鱼产量1 150吨。 (7)耙齿类渔业。耙齿类渔业是指用特制的钴叉、耙齿、钩、铲、刨等工具,以投、刺、耙掘、铲刨等方式采捕的一种作业方式。天津市耙齿类渔业的网具主要有毛蚶耙网、魁蚶耙网、牡蛎耙网的滚钩等。 3.远洋渔业。1992年,天津市远洋渔业公司成立,先后开赴非洲渔场和北太平洋、日本海作业,结束了天津无远洋渔业的历史。1994年,天津市另一个远洋渔业企业塘沽区远洋渔业总公司 (属集体企业)成立,开赴印度尼西亚阿拉弗拉海从事拖网生产。到1995年,全市远洋渔业投产渔船20艘,其中国有渔业10艘、群众渔业10艘。全市远洋渔业产量5 550吨,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23.06%,其中国有渔业产量3 550吨,群众渔业产量2000吨,全市远洋渔业总产值7 085万元,占海洋捕捞总产值的31.5%;其中国有渔业产值5 217万元,群众渔业产值1 868万元。 4.渔港建设。 (1)国有渔港。天津市国有渔港先后建有三处:1951年7月,在市区张自忠路与哈尔滨道交口处的海河岸边建临时码头,做为渔货处理、船只网具维修和渔需物资供应之地。1962年,在天津水产供销公司塘沽分公司沿岸一侧,建成100米板桩码头和浮动船用基柱六座,为国有渔轮收港的临时码头,1968年废止。同年又在大沽南路海河南岸陈塘庄,建有沿河板桩码头200米,渔港附属设施6600平方米。1977年又建成500吨级船台主滑道一座。1986年在塘沽区三块板,建国有海洋渔业永久性基地,建有修船、卸鱼等专用码头三座,全长369.52米,有3800吨级冷库一座,基地附属建筑24495.8平方米,1990年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2)群众渔港。天津市群众渔港主要有东沽、北塘、大神堂、蔡家堡四处。 东沽渔港位于塘沽东沽渔船闸引河两岸。1976年前,有简易突堤码头八座,占岸线370米,码头附属建筑6 231平方米,并有年上油量8 000吨和上冰量万吨的泊位四个,可停靠渔船200余艘,年鱼货吞吐量15000吨。1985年后,东沽地区渔业单位自筹资金226万元,建成自营顺岸码头292米; 投资2 180万元,建冷库7座,并设有年加工水产品8 000吨的车间和油库3座。 北塘渔港地处蓟运河下游人海处,1976年以前,建有5个突堤码头和75米顺岸码头,可停靠渔船240余艘。有5000吨冷库一座,以及上冰、油和鱼货处理等附属设施,年鱼货吞吐量12 0000吨。1976年后,因受地震影响,只有75米的顺岸码头尚能使用。1985年后,北塘地区 (集体) 渔业单位,自筹资金85万元,建顺岸码头290米,后又筹资993万元,建冷库4座和年水产品加工1 3000吨的车间。 大神堂渔港是汉沽区小型渔港。始建于1975年,有护岸码头450米,100吨油库和200吨冷库各一座。1988—1989年市、区、乡集资60万元,又建造顺岸码头198米,可停靠渔船100余艘,年鱼货吞吐量15000吨。 蔡家堡渔港为汉沽区又一小型渔港。有护岸码头2000米,100吨油库一座,鱼货处理场486平方米。1989年自筹资金30万元,又建顺岸码头100米,可停靠渔船100余艘。 5.海洋渔业资源增殖。为了增殖、保护近海渔业资源,从1980年开始,天津市先后开展了毛蚶、对虾、梭鱼、梭子蟹、文蛤等品种的增殖放流。 (1)毛蚶增殖。1980年11月组织了39艘渔船,在莱州湾采捕壳高2~2.5厘米亲蚶,在北纬38°40′~38°58′、东经118°以西海域,以0.1千克/平方米的密度投放亲蚶1 099吨,设 “毛蚶资源增殖保护区”。 (2)对虾增殖。1984年6月,天津市首次在渤海湾试行对虾增殖放流,由滨海养虾场在唐家河渔场放流幼虾619.8万尾。1986年7月,大华海水养殖场和滨海养虾场进行对虾增殖放流,暂养面积59公顷、规格0.7厘米虾苗1.4亿尾,验收有效放流3.0厘米幼虾数量5 590万尾。从1984—1996年全市共增殖放流对虾苗3.04亿尾。 (3)对虾标志放流试验。1986—1987年在大华海水综合养殖场进行人工育苗对虾标志放流试验。1986年标志放流3~5厘米幼虾46 679尾,截止1987年11月回收标志牌541个,回捕率11.59‰,其中大规格苗种回捕率为12.15‰。1987年7月9~15日标志放流3.9~6.3厘米幼虾20 302尾,截止年底回收72尾,回捕率3.6‰。 (4)梭鱼、梭子蟹放流试验。1986年在马棚口标志放流梭鱼14 700尾,回收13尾,回捕率为0.88‰。1987年进行人工培育三疣梭子蟹苗放流试验,放流6日龄幼蟹2.7万只。 (5)文蛤增殖试验。1991年5月 13~26日,天津市先后6次从河北省海兴县购进每千克60粒的文蛤苗11.11吨,共666 750粒,按每平方米10粒,投放在塘沽区驴驹河外海滩,试验区面积6.7公顷。1992年3月15日至4月26日,又先后从江苏启东购进文蛤62.4吨,投放33公顷。1993年5月,对文蛤增殖区进行调查,资源量达236吨,但1993年7月和12月,文蛤增殖区先后出现了两次严重的水质污染,造成文蛤大量死亡,文蛤资源量仅存62.34吨。 ☚ 二、生产水平 (二) 海水养殖 ☛ (一) 海洋捕捞 (一) 海洋捕捞海洋捕捞在江苏水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1995年,全省海洋捕捞产量56.7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5.9%。在海洋捕捞产量中,鱼类约33.3万吨,占58.7%;虾类4.9万吨,占8.6%;蟹类5.4万吨,占9.5%;贝类8.9万吨,占15.7%;其他4.2万吨,占7.5%。作业海区主要集中在黄海和东海,其中黄海捕捞产量占80%以上,东海捕捞产量约占17%,在渤海等其他海区所占比重不到3%。作业方式以定置网、底拖网、流刺网等类型为主,其产量分别占捕捞总产量的50%、20%和12%左右,其他还有桁拖网、围网、钓具、挖贝等作业类型,产量约占捕捞总产量的18%左右。 ☚ 二、生产水平 (二) 海水养殖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