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田冬季农业开发模式
水田占福建耕地面积的80.8%,它的冬季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全省各地在水田冬季开发利用方面摸索了不少好的开发模式。主要有:
1.冬种蔬菜、蘑菇。这主要集中于漳州市的龙海等(县、市)。在大田种好双季稻、实现“吨谷市”的基础上, 做好季节安排, 利用冬季大力发展蔬菜和蘑菇。以两季稻草为基础原料,配合牛粪等其它原料,发展蘑菇种植, 同时把菇肥回田,作为蔬菜和水稻的基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992年,龙海市冬种面积1.67万公顷,采取这一模式,亩均收入达1600—2000元。
2.冬闲田搭棚规范化高产栽培食用菌。全省许多地方利用冬闲田搭棚栽培毛木耳、香菇、蘑菇等食用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漳州市南靖县靖城镇,利用冬闲田建薄膜大棚栽培毛木耳,全镇1993—1994年冬季栽培毛木耳7000多万袋,产量2850吨,农民人均栽培1270袋, 仅此项人均纯收入500多元。
3.冬种饲料作物,发展禽畜鱼。这主要在闽西北的长汀、连城、武平、建宁、邵武和安溪等地。他们在种植双季稻的基础上,利用冬闲田种植饲料作物,饲养禽畜鱼。如利用冬闲田、池塘田埂种黑麦草养鱼,或搭配两用稻草粉养鹅, 也有的利用冷烂田冬闲时间放养细绿萍、杂交萍等作为猪、鱼的饲料,大都取得较好成效。
4.冬种稻底麦。长期以来,冬种大小麦模式一直是福建开发冬季农业的主要模式。进入90年代,一些地方推出了新的大小麦栽培方式和新品种,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大田县等地的“稻—稻—稻底麦”模式,它利用前作水稻收获前5—7天,把大小麦种撒进田里,利用稻株当覆盖物,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以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促进早生快发,水稻收获后,稻底麦出苗整齐,省工、省肥、省本,而且产量又高。同时,各地还推出了啤酒大麦等新的冬种麦类品种, 也取得了较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