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 水利路桥建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 水利路桥建设 (一) 水利路桥建设青浦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泽国,境内湖荡密布,出门靠舟。吴淞0~3.2米的低洼地达29 26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8%。旧社会,由于水利失修,青西地区常是“水来一片白茫茫,水去一片烂泥塘。”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下,难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本地特点,组织人民培修圩堤,疏河通流,以缓解洪涝灾害的威胁。60年代,发展电力灌溉,开展圩区建设,沟渠相通,三沟配套,排灌结合,改善农田灌溉,提高抗旱抗涝能力;70年代,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综合治理低洼地,基本达到“日雨200毫米不受涝,百日无雨保灌溉”的要求,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根据水利规划,建设青松大控制片、太浦河南北片、商榻片的水利,实施“高低(田)分开,内外(河)分流,洪涝分治,控制内河水位和地下水位,上下游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形成耕地面积为25600公顷的青松大控制片,达到“围起来,控制住,排得出,降得下”,综合治理的目的。1991年下半年, 开挖太浦河青浦段15.5公里, 修筑护岸工程32公里, 建成大堤34公里, 沿线新建水闸19座, 改建南、北二片控制区内的89余座水闸, 170余座排涝泵站, 使区内8 527公顷耕地得以保障, 同时, 完成商榻片控制区的水利配套设施, 使28 588公顷耕地得到防 (洪)、挡 (潮)、引 (水)、排 (涝)、降(予降)、航 (航运) 兼顾, 洪、涝、渍、旱得到防治。到1996年为止, 全县水利配套设施拥有量为:标准圩堤830公里, 电灌站800余座, 排涝站309余座, 各类中小型水闸500余座, 干支渠道1 800余公里。据统计, 新中国成立后至1999年, 全县水利投资达5.4亿多元 (不包括太浦河)。形成了干河成纲,支河成网, 引水有源, 排水有门, 过境水有路, 抗旱有电灌, 排涝有闸泵, 洼地有圩区, 除渍有暗管, 治理标准提高, 工程布局合理的水利新体系。 ☚ 三、特色经济选例 (二)名特优稻米生产基地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