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机械装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机械装备

(一)机械装备

1.新式马拉农具。黑龙江地区从1949—1952年开始有计划地试用从原苏联和波兰引进的新式马拉农具。1953年以后, 大量推广使用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农具厂生产的新式马拉农具。1953—1960年, 全省共推广8种新式马拉农具46万台。其中推广双轮一铧犁5.4万台, 双轮双铧犁4.9万台, 10行播种机2.7万台, 12片圆盘耙2.9万台, V型镇压器1.8万台, 摇臂收割机0.99万台, 水田犁1.5万台,铲趟机26万台。使用这些新式马拉农具, 深翻整地,平播小麦、大豆、亚麻等作物, 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但由于这些新式马拉农具, 是按照原苏联役畜挽力设计的, 又不能垅作, 适应性差。随着拖拉机的推广应用, 逐渐被机引农具代替。1960年以后, 除综合号铲趟机、水田犁外, 不再大批量生产推广。为满足山坡地、小块地的需要, 每年生产供应10行播种机、摇臂收割机各一、二百台。据1984年统计, 还在继续使用的有10行播种机1 900台, 摇臂收割机260台, 铲趟机5.3万台, 水田犁4.1万台。到1995年小型农具保有量达到38.1万台。
2.拖拉机。黑龙江地区从1908—1945年开始有少量拖拉机。1908年 (光绪34年) 黑龙江巡抚程德全购进2台拖拉机, 聘请洋匠 (外国人) 驾驶, 在讷河地区使用。相继有少数中、外人士创办农业公司,经营拖拉机16台, 用于开荒种地。1931年, 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东北后, 办 “开拓团”、“满拓农场”、“特别农场”等, 用农业机械垦殖掠夺东北的农业资源。据日伪资料记载, 1945年有拖拉机368台, 分布于36个县市。
1947—1957年,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在黑龙江地区创建机械化国营农场和试办农业机器拖拉机站, 开始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行农业生产机械化。在这期间使用的拖拉机有日伪遗留的兰斯、汉诺马克、万国、卡他辟拉等型号。从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口的有纳齐、斯大林-80、热特-25等型号。从国民党手中接收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援华物资中的有哈利斯、法尔毛、福特、江迪尔等型号共20多种。这些拖拉机有的机型落后, 技术状态不好, 缺少配件, 维修使用十分困难。据1957年统计, 全省有拖拉机3 136台, 其中农村724台, 分布于27个县(市)。
1958—1978年, 用国产拖拉机替代进口拖拉机,并大量推广。1959年国家生产的东方红-54拖拉机出厂, 首批分配给黑龙江省61台。全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 驾驶着我国出产的东方红拖拉机, 进行操作表演, 大幅照片刊登在 《黑龙江日报》第一版。1961年国家将黑龙江省列为全国推行农业机械化重点地区之一, 先后投放给大批国产拖拉机。到1978年, 全省拖拉机保有量达63 172台, 其中国产数量占90%以上。农村有拖拉机45 738台, 全省平均每个生产大队有大中型拖拉机2台。
1978年以后, 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 拖拉机的马力结构向大、小两头发展。一方面国营农场引进国外先进的大马力拖拉机, 装备现代化农场。1978年首批引进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生产的7台大马力拖拉机, 投放到友谊农场5分场2队, 进行现代化试点,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1980年又引进美国万国公司大马力拖拉机, 装备现代化的洪河农场。1984年用进口拖拉机新建二道河、鸭绿河2个现代化农场, 并装备了28个农场。另一方面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 农户大量购进小型拖拉机。1983—1990年, 平均每年购进小型拖拉机近4万台。拖拉机从以大中型为主, 发展为以中小型为主, 小型拖拉机占农村各型拖拉机总数的84.8%。到1995年, 全省拥有拖拉机52.12万台, 折合728.29万千瓦, 在全国居第6位。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7.94万台, 折合332.59万千瓦, 居全国第2位。农村有拖拉机46.59万台, 折合579.5万千瓦。拖拉机机型达103种。全省历年拖拉机保有量见表4-1-1。

表4-1-1 全省历年拖拉机保有量

(1949—1995年) 单位: 台

年 度合 计大 中 型小 型
全 省其中: 农村全 省其中: 农村全 省其中: 农村
1949
1950
1951
225
422
503
 255
422
503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552
551
823
993
2 198
3 136
4 701
5 200
7
27
175
230
702
724
1 296
1 356
522
551
823
993
2 198
3 136
4 701
5 200
7
27
175
230
702
724
1 296
1 356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6 804
7 490
8 365
9 155
11 116
2 024
2 388
2 889
2 308
2 814
6 543
7 316
8 365
9 155
11 116
2 024
2 388
2 889
2 308
2 814
261
174
 
196512 4713 14412 4283 14443 
1966
1967
1968
1969
13 644
14 883
14 508
17 523
3 735
3 898
4 376
7 026
13 578
14 631
14 508
17 523
3 708
3 812
4 378
7 026
66
252
27
86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 678
22 732
26 008
27 952
33 134
42 148
10 553
11 641
13 516
15 352
20 167
24 936
18 694
21 227
24 046
25 642
29 417
35 779
9 791
10 488
11 956
13 144
16 890
19 972
984
1 505
1 962
2 310
3 717
6 369
762
1 153
1 560
2 208
3 277
4 964

(续)

年 度合 计大 中 型小 型
全 省其中: 农村全 省其中: 农村全 省其中: 农村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47 736
51 511
63 172
83 140
99 892
120 630
131 932
167 703
210 193
240 795
289 805
362 644
407 306
449 038
457 042
468 302
465 334
29 556
36 018
45 738
61 417
79 725
94 046
104 810
138 489
177 634
206 647
252 418
318 100
356 587
397 563
404 876
415 497
414 859
38 505
39 261
46 181
56 490
68 473
78 268
82 895
88 485
92 080
90 306
91 590
92 159
90 106
91 770
88 942
88 602
87 634
22 038
25 213
29 718
35 750
46 535
54 520
58 506
62 735
65 133
63 062
62 839
64 217
62 661
63 454
61 189
61 598
61 058
9 231
12 250
16 991
26 650
31 419
42 362
49 037
79 218
118 113
150 489
198 215
270 485
317 200
357 268
368 100
376 700
377 700
7 518
10 805
16 020
25 667
33 190
39 526
46 304
75 754
112 501
143 585
189 579
253 883
293 926
334 109
343 687
353 899
353 801
1993 414 660 57 488 357 172
1994
1995
487 128
521 156
431 388
465 919
82 028
79 356
56 181
55 095
405 100
441 800
375 207
410 824

3.联合收割机。黑龙江地区1947年建立国营农场后, 1948年即从沈阳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曳引机管理所, 接收4台哈利斯联合收割机, 在国营农场使用。1949年从原苏联进口14台牵引式和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以后继续从原苏联和东欧国家进口。到1957年共有进口联合收割机824台, 其中国营农场拥有量为818台, 平均万亩耕地只有一台, 远不能满足需要。
1958年以后, 开始装备国产联合收割机。60年代有国家生产的《云-4.9牵引式和ZKB-3自走式联合收割机。70年代有黑龙江省自己生产的五七-2.2、丰收-2.5、丰收-3.0型联合收割机, 1978年全省拥有量达1万台, 其中国营农场9 000台, 基本上可以做到适时收割。农村装备近千台, 主要分布于边境和麦豆产区。
国产联合收割机效率低, 适应性差。国营农场为提高收获机械化水平, 保证丰产丰收, 从1974年开始, 陆续从外国进口了先进型号的联合收割机有E-512、E-516、CK-5、C-KM等3 500台。同时国产联合收割机也改进了设计, 提高了喂入量, 发展多用型,增加品种, 生产有GT-3.6、东风ZKBD-5、丰收-3.0、丰收-2立、丰收-2卧、1000系列1055、1065、1075等型号收割机。到1985年全省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20 735台, 占全国保有量58.9%, 居全国之首, 平均每100公顷小麦面积装备1台联合收割机, 其中国营农场平均67公顷小麦面积就有1台, 达到了基本实现机械化的装备水平。1986年以后, 由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生产规模变小, 大型联合收割机利用率下降, 个体农民无力维修和更新, 到1995年拥有量减少到13 366台, 占全国保有量36%, 仍居全国第1位。
4.耕作农具。黑龙江地区在1908年引进火犁(即拖拉机) 的同时, 也引进了犁、耙等机械化的耕作农具。1948年开始从原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了大型耕作农具有: 犁、耙、播种机、中耕机、镇压器、联结器等6种。这些都是平作农具, 由大中型拖拉机牵引作业。到1957年, 全省拥有耕作农具1.2万台,其中犁2 640台, 耙3 668台, 播种机1 135台, 中耕机739台, 镇压器1 144台, 联结器2 582台。
50年代末, 开始用国产耕作农具与国产拖拉机配套, 60年代和70年代, 黑龙江省使用的国产机引犁有L-5-35型重型5铧犁、L-5-35型轻型5铧犁,LH-5-35型重型开荒5铧犁、ILY-5-35型液压牵引5铧犁。其中使用较普遍的是L-5-35型重型5铧犁。这种犁翻地质量好, 比用旧农具提高劳动效率6倍多。80年代投入使用的新型号有栅条型悬挂4铧犁。到1995年全省有各种犁3.5万台, 其中农村2.1万台。
机引耙有PQZ-2.5型24片缺口重型圆盘耙,PZY-2.5型24片圆盘耙和PY-3.4型41片圆盘耙。此外还有钉齿耙等。到1995年全省共有各种耙8.8万台, 其中农村6.2万台。
播种机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使用的有BG-24行和BG-48行播种机。60年代末使用的有BGF-48行播种机, 后改为ZBF-24A型和ZBF-48A型播种机。这两种播种机均为条播机, 适于平播小麦、亚麻、大豆、高粱等作物, 比用旧农具提高劳动效率14倍。到1995年全省有播种机14.14万台, 其中农村12.3万台。
中耕机使用的主要型号是ZW-4.2万能中耕机。60年代初改进为ZF-4.2型中耕追肥机。这种中耕机主要在国营农场使用, 每班次中耕10公顷, 比旧农具提高劳动效率6倍。1990年全省拥有3 200台, 其中农村有1400台。到1995年全省共有7万台, 其中农村有4.8万台。镇压器普遍使用的是V型镇压器,到1990年全省拥有2.6万台, 其中农村1.2万台。联结器不是作业农具, 而是用来联结多台农具, 便于拖拉机牵引作业, 国营农场拥有量较多。随着悬挂农具的发展和农村生产规模变小, 联结器的数量逐渐减少, 1990年全省有9000多台, 其中农村有4000多台。
60年代以后开始研制使用的垅作农具有悬挂式垅作七铧犁、联合扣种机、龙江-1号播种中耕通用机、联合耕种机等。
七铧犁主要用于起垄、趟地、搅麦茬等作业。80年代改装成七铧犁Ⅲ型, 是一架多具、一机多用, 通用性广泛的垅作机械化农具。推广使用最多时, 全省曾达到2万多台。随着生产规模变小, 1990年全省尚有7 500台。龙江-1号播种中耕通用机主要用于播种、趟地。播种时能在垅上播、平播、随播随起垄、埯播玉米、宽苗眼双行点播大豆、双行条播高粱、三条播谷子和糜子等。推广最多时, 全省达到6000台。1995年还有700台。
80年代还推广了覆膜机、旋耕机、秸秆粉碎还田机、化肥深施机等新农具。1995年全省有覆膜机1 593台, 旋耕机8 100台, 秸秆粉碎还田机1.1万台,化肥深施机9 984台。并推广了与小型拖拉机配套的犁、耙、播种机等小型耕作农具38.1万台。
5.其他作业机械。场上作业机械, 50年代开始使用大型脱谷机, 主要用于小麦、大豆脱粒。60年代有玉米脱粒机、打稻机。1995年全省有各种机动脱粒机7.9万台。
国营农场早期除使用脱谷机外, 还使用了扬场机、选种机等。60年代和70年代逐步配套的有清粮机、提升机、拌药机、皮带输送机、上囤机等。80年代使用了金属粮仓、斗式提升机、水平输送机, 并配有通风、引风系统, 电子测温系统、扫仓出仓绞龙、空中通廊、液压自动卸车台以及烘干机等设备。这些成套设备已普及到农场的每个生产队。农村于1982年在克山县北联公社黎明大队、甘南县长山公社建华大队, 进行了场上作业机械配套成龙试验, 效果虽好, 但未能推广。
(1) 种子和粮食加工机械。80年代国营农场相继装备种子加工厂, 解决了玉米种子烘干问题。洪河、二道河、鸭绿河等农场先后建起粮食处理中心,1985年达33座, 粮食干燥处理达到了工厂化。
(2) 农田基本建设机械。60年代黑龙江省农村开始成立了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 配置使用国家拨给的推土机、开沟犁等大型农田基本建设机械。70年代全省各地陆续使用省内生产的推土铲、开沟犁、平地机、铲抛机、筑埂机、铲运机和冻土施工机械等。1983年国营农场从美国引进防涝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用的大型成套机械200台。1995年全省拥有各种农田基本建设机械1.6万台。
(3) 排灌机械。建国初期推广使用解放式水车。60年代开始使用离心泵、混流泵、深井泵、潜水电泵等。1979年, 友谊农场5分场2队从国外引进圆型喷灌机。80年代推广了省内生产的平移式喷灌机等。1995年全省有排灌动力机械15.53万台, 折合135.49万千瓦, 各种型号的农用水泵13.84万台, 喷灌机3 986台。
(4) 粮油加工机械。50年代末, 黑龙江省农村开始使用制米机、磨面机、榨油机。60年代农业机械站用拖拉机做动力, 装备粮油加工机械, 搞流动服务。70年代后期, 农村粮油加工作坊发展很快, 达到社社有油坊, 队队有米面加工厂。1995年全省有加工动力120.70万千瓦, 制米机4.12万台, 磨面机2.24万台, 榨油机6 800台, 淀粉加工机械3500台。
(5) 运输机械。50年代黑龙江省农村运输依靠花轱辘车和大铁车。60年代开始使用胶轮大车和手推车。70年代汽车和胶轮拖拉机成为农场的主要运输工具, 农村也大量使用胶轮拖拉机运输。80年代胶轮拖拉机和小型拖拉机成为农村短途运输的主要工具, 同时也发展了汽车, 用于长途运输。1990年全省有农用汽车1.3万台, 由拖拉机牵引的大中小型拖车有40万辆。到1995年全省农用汽车减为0.84万台,由拖拉机牵引的大中小型拖车有41.9万辆。
(6) 牧业机械。50年代黑龙江省农村开始使用饲料粉碎机, 70年代末普及粉碎机与铡草机, 同时在部分牧区开始使用机引割搂草机、方捆机、青饲料挂车等。80年代农村用笼具养鸡, 农场推广剪毛机、挤奶器等。1995年全省有粉碎机3万台, 铡草机2.4万台, 机引割搂草机1 200台, 挤奶器247套, 同时还建立了饲料加工厂641处。
(7) 林业机械。70年代以前黑龙江省没有专用的林业机械。80年代后期有了植树机、挖坑机、割灌机、除草机等。1995年全省有植树机72台, 挖坑机123台, 割灌机222台, 除草机1 314台。
(8) 渔业机械。80年代, 为适应农村养渔业的发展, 用机械修渔地和喂养。1995年全省有增氧机275台, 机动捕捞渔船3 018艘, 池塘挖掘机26台。
☚ 一、生产水平   (二) ☛
000072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