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世纪末农业现代化发展预测
1991—2000年,贵州农业将继续沿着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并重的发展道路,打下农业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1. 农业生产条件初步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
(1) 坡土改梯土、兴修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将保持较大的规模持续进行。2000年达到平均每人0.033公顷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的原定目标。1/3的基本农田建成“吨粮田”。基本农田的标准是: 土地平整,坡土梯化、保土保水保肥; 土层深厚、土壤改良; 遇旱能灌、遇涝能排; 保证防洪安全; 道路林网配套; 稳产高产。
(2) 建设较大规模的高产、优质“绿色工程”是贵州农业生产力配置和现代化的重要部分。计划标准化、规范化“绿色工程”由1990年的100万公顷发展到200万公顷,其中茶桑果药园艺面积40万公顷,人工林124万公顷,人工牧草33万公顷,水产养殖场水面面积3万公顷。绿色产业初具规模,与“绿色工程”加工业配套系列化开发,建立起农村新兴支柱产业,向广度方向拓展农业生产的领域,扩大农业生产经营的总体规模,开创农业的新局面。
(3) 实现林业基本绿化。林业绿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 一。林业是农业生态大环境的主体,是生态良性循环的支柱。按照“十年绿化贵州”的部署,到200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4.8%提高到25%,林灌覆盖率达到30%,实现拟定的绿化目标。林种结构将得到合理调整,科学组合,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统 一的原则,按林业规划布局发展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城市工矿交通旅游风景绿化等林种树种。科学经营林业,林产品以及林产品加工业将发展到新的规模和较高水平。林业在农、牧、林三大农业支柱中进一步壮大为多功能、多效益的支柱产业。
(4) 扩大先进科学技术人工优质牧草成果,加快开发贵州草山草坡资源建设进度,推进畜牧业现代化。人工牧草场将由6.6万公顷增加到33.3万公顷; 氨化秸杆饲料技术将向全省推广普及,不断扩大饲料工业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档次,到2000年,形成三大资源组合的强有力基础,为进一步发展饲养业、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创造条件。以猪为主的杂食饲养业将继续增长,牛羊为主的草食饲养业将有较大的发展。
2. 农业机械、化肥、农膜将稳步增长,农村电气化进度将加快。
(1) 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到500万千瓦。重点是发展运输机械、半机械化及水利提灌机械。进一步改善粮油加工机械,使具有较高效益的烘烟设备、精炼榨油、农产品挑选整理专用机械有较快发展。简易收获、脱粒、粉碎机械扩大推广范围和数量。机械育秧、粮食烘干等设备也将增加。畜牧、林业、水产养殖机具的推广使用有进一步的发展。
(2) 化肥使用量由140万吨增加到200万吨,每公顷平均1 050公斤。氮、磷、钾、微量元素结构较为合理,并将增加高效肥(如重钙)的比重。科学施肥水平逐渐提高。农家肥达到平均每公顷15吨。绿肥面积达到耕地的20%以上。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组合更为合理; 塑料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增加一倍以上; 植物保护向使用高效低残毒农药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发展。农药用量稳定在1万吨左右。畜牧兽医科学水平提高,死亡率降至最低限度。
(3) 农村电气化的进度逐渐加快。农用电量增加一倍,达到10亿千瓦时。使95%的乡(镇)、80%的村、70%以上的农户用上电。新增供电量主要是增加农村工业用电和高效益农用电。12个县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农用电源除国家电力扩大供电外,农村自办小水电装机容量计划发展到30万千瓦,增加13万千瓦以上。
3. 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达到新的水平。
(1)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扩展到农业各环节各生产部门。基本普及良种和科学用种,粮、油、烟、菜、果、茶、桑、林、畜、禽品种全面优良化。普及杂交制种、畜种改良、栽培技术、无性繁殖育苗、多熟耕作制、土地改良、测土配方施肥、灌溉、水土保持治理、饲料配方、畜禽快速饲养、生物治虫、农产品贮藏保鲜等先进科学技术,迅速扩大效果。并把这些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为大多数农业生产者所掌握,变成为一般农民的技术。
(2)加强农业科技研究、试验。科研机关在完成国家研究试验课题外,完成省内急需的试验研究课题。
❶引种试验与自繁自育结合,研制耐旱、耐低温、耐瘠薄水稻、玉米、小麦新品种,优质高产油菜、烤烟、水果,瘦肉型猪,家禽等优良品种,形成贵州的优良品种体系;
❷完善综合治理低产田规范。在土、水、光、热、气候专题试验研究基础上,综合研究诸因素的依存制约关系,制定完善适应贵州条件的农田基本建设综合改造治理规范;
❸突破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关键。完成桔、橙、刺梨、弥猴桃维生素、超氧化物歧化酶保存贮藏的技术攻关,并应用到生产中去。
(3)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县农业科技服务机构,调整充实专业设置,增加技术设备手段,改革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健全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善服务工作条件和农技人员生活条件。同时进一步发展合作农技服务站和专业农科户。
(4)发展农业教育体系,培养一大批农业科学技术人才和农民科技队伍。在普通教育中普及农村9年制义务教育,扫除农村文盲,为发展农业专业教育提供文化条件。农业教育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办学体系。对两所农业大专院校进行充实提高。调整贵州农学院、贵州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专业设置,充实教学手段、增强师资力量、实行教学、研究试验、生产应用推广三结合,提高教学水平。补充农业中专教育设施,完善教学设施和教学试验手段,增强教师队伍,全面达到中专学校规范标准。办好各级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培训班,年培训人次增加1倍以上。适当扩大农业中学规模,充实设备仪器等教学手段,规范教材,充实师资,完善农业中学。办好农业广播学校。中专和初级、中级农业中学在校生达到40万人,新培养大专、中专毕业生4万人,初、中级农民科技队伍15万人,掌握一二门技术的农民技术骨干达到500万人,农业科技示范户达100万户左右。
4. 农业管理向现代化迈进。
(1)国营农林牧渔场、集体农业企业和农业专业户,引入生产经营管理科学、技术、设备和人才。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企业主管理科学素质,成为具有管理意识的企业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技术手段、配备相应的管理人才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适应农业进入市场经济和生产逐步现代化的新形势,建立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商品市场信息、技术情报、企业发展计划、经济核算、生产运行组织调度等规程章法,采取相应的设备、管理人才配置,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2)对广大农户,主要通过培训和乡级农业经营管理服务站进行指导,解决农业专业户的生产经营管理科学化,为面上农户作出示范。
(3)在宏观方面,逐步建立健全现代化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引导、协调服务业务。主要是完善信息网络,把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物价信息、投资信息、金融信息,农业科学技术信息等的传输畅通。国家经济综合部门搞好农业区划实施跟踪指导服务,指导农业进行长远发展规划,完善农业区域开发发展规划,实施“绿色工程”规划,指导各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科学布局,农业生产力合理配置,按客观自然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发展农业商品生产,适应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国内国际两个商品市场的需要,形成农业各产业产品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种养加销贮组合结构协调的格局,打下农业全面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初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