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群众文化
山东省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发达较早的地区之一,民间群众文化活动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积淀。至清末民初,山东各县先后设立了“公立图书馆”,有的还建有“通俗讲演所”; 民国十六年(1927)以后,“公立图书馆”与“通俗演讲所”逐渐合并为“民众教育馆”。这是政府向民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最早的社会文化活动机构。民国二十二年(1933),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以提倡“四维八德”为名,建立“进德会”,各地陆续成立分会百余处,其活动形式类似民众教育馆,至日寇入侵时解体。
山东省民众教育馆,成立于民国十八年(1929)八月,由原“公立通俗图书馆”、“社会教育经理处”、“通俗讲演所”三单位合并组建,共有职员46人,分设研究实验、辅导、讲演、推广、康乐五部。编辑出版过《民众教育月刊》、《注音山东农民报》、《民众文艺丛书》、《民教课本》,进行过有关婚丧礼俗调查、民间娱乐调查、民间读物及民间文艺征集调查等活动。1937年日寇入侵,同年底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各机关退出济南,省民众教育馆的设施几乎全毁,馆内工作也完全停止。
各县民众教育馆,多是由各县政府将“通俗教育馆”、“公立图书馆”、“通俗讲演所”、“民众阅报所”合并而成的。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各县民众教育馆已普遍建立并开展了活动。其宗旨为“以三民主义为依据,宣传科学,启迪民智,推动社会,组织农工”。主要业务是开展社会教育,发展识字运动,普及平民文化,宣传国内外大事,推广科学常识,废除封建迷信等。自民国十六年(1927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省有106个县设立了民众教育馆。
进德会这个机构,唯有山东一家,它不同于官办的民众教育馆,也不同于商业性的游艺园。参加者有达官显贵、工商业者和学校教员,韩复榘指定国民党山东党政军要人21人为进德会委员,下设干事部,部下设俱乐、庶务、会计、文书、纠察五股。它的文教组织有:《进德月刊社》、《国剧研究社》、《鲁声话剧社》、各种业余研究班、进德小学、图书博物馆等。日寇入侵后,省进德会及各地效法成立的分会108处便纷纷解体。
日寇入侵以后,在其占领区又将民众教育馆更名为“新民教育馆”,鼓吹“日华亲善”、“王道乐土”等奴化教育,但参加活动者少,至日寇投降时全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