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改革大统大包旧模式,兴办“职工家庭农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改革大统大包旧模式,兴办“职工家庭农场”

(一)改革大统大包旧模式,兴办“职工家庭农场”

1978年以前,国营农场长期处在“执行国家计划,盈利全部上交,开支国家拨款,亏损国家补贴”的状态;农场职工则处在“场定计划,队长指挥,工人干活,月终领薪”的状态中,这种“大统大包”管理模式,形成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和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助长了“等、靠、要”的思想和压抑了生产积极性。为了冲破“大统大包”的管理模式和解决两个“大锅饭”的问题,广东垦区根据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方针,进行了三项带根本性的、又互为因果的改革。
1.推行农场“财务大包干”。1979年开始,根据财政部、国家农垦总局的通知精神,广东垦区实行“利润包干,一年一定,结余留用,短收不补”的包干办法,垦区内部对企业实行“利润包干上交,超计划利润逐级分成,超亏或减盈自行弥补或挂帐”的办法。1986年,省农垦总局根据财政部、农牧渔业部《“七·五”农垦企业财务包干规定》的精神,对农场企业实行“核定指标,包干上缴,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财务包干办法”。在执行中,还根据各个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盈利较大的企业,实行定额上交;对微利的企业,实行不交不补;对亏损的企业,实行定额补贴。执行结果,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增强企业自我改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经济实力,调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内部进行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从而,初步解决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问题。
2. 实行职工“岗位承包责任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1981年开始对职工的劳动报酬实行联产计酬的浮动工资制;1982年发展为“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经济责任制,把承包机制引入国营企业;1983年进 一步发展为 一包多年的“大包干经济责任制”,并向“包干上缴,自负盈亏”发展。这样,农场职工在承包范围内,享受一定的自主权,如安排作业、调剂劳力等;在完成承包任务的前提下,职工有发展畜禽饲养业、编织业和其他家庭副业的自主权,以及家庭副业产品上农贸市场的自主权等。“承包责任制”直接与职工的分配挂钩,初步突破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
3. 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建立“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1983年8月,国务院总理在视察新疆时提出:“国营农场内部实行职工家庭承包,办家庭农场,彻底改变农场‘一穷二死’的状况”。广东垦区根据这一精神,立即进行举办职工家庭农场的试点,以摸索经验。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按照这一精神,广东垦区于1984年认真总结试办职工家庭农场的经验,全面铺开兴办职工家庭农场,1985年进入大发展阶段。1986年着重抓好巩固完善工作,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职工家庭农场内部、外部管理制度和理顺关系。内部制订经营计划与大农场的计划管理相衔接;内部记帐核算与大农场的财务管理相衔接;内部分工、分配与大农场的劳动管理相衔接。二是强化对职工家庭农场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重点是提供准确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提供良种良苗,供应信贷资金,提供多种经营项目的生产技术,提供产品销售服务,开辟流通渠道,妥善解决好生活服务和子女上学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办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职工家庭农场。其特点是: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属于农场,以承包方式给予家庭农场独立经营,经营权属于家庭农场;家庭农场自筹生产经营的全部资金;生产成果按承包合同规定包干上交,自负盈亏,以丰补歉。国营农场还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家庭农场建设小果园、小胡椒园、小咖啡园、小菜园、小鱼塘和发展畜禽饲养业,以壮大其经济实力,增加收入。职工家庭农场经过试点——发展——巩固完善以后,国营农场的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已经完成,大农场是独立核算的国营企业,负责完成国家计划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和各项经济指标,组织生产资金和物资供应,开拓流通渠道;对内进行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劳动管理、技术管理和物资管理;对家庭农场进行领导,下达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并提供服务,引导家庭农场沿着正确的经营方向前进,把大农场的统 一经营的优越性与家庭农场的分散经营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小农场是大农场的细胞,接受大农场的领导,既按照大农场的经营方针来部署小农场的经营活动,又充分发挥本身所拥有的经营自主权,既接受大农场的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又按市场经济的需求来发展商品生产。“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的形成,使国营农场焕发了生机和活力。首先,由于职工家庭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经营好坏直接关系到家庭的经济收益,激发了劳动积极性和生产经营自觉性,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983年的2016元,提高到1991年的8 837元。其次,由于家庭农场生产成果直接与职工的利益挂钩,吸引职工对生产投入,1989年职工自有资金投入生产的就达6 000万元。1991年对收获等12个农场的调查,职工自有资金投入生产3 652. 78万元,加上劳动投入,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与划出海南、通什两局归海南省后的1988年相比,1991年家庭农场农业总产值8.166亿元,增长1.82倍;上缴款项1.078亿元,增长38.6%;交纳税金1590. 31万元,增长1. 02倍。第三,职工家庭农场劳均收入增加,由于家庭农场遵循“交够国家的,留足农场的,余下都是自己的”原则,因此,生产发展,经营成果扩大,劳均收入也相应增加:1983年家庭农场试办期间,年劳均收入733元,1988年劳均收入1641元,1991年劳均收入2 414元,最高的收获农场,1991年家庭农场劳均收入达到4 124元。
到1991年,职工家庭农场有53 417个,固定职工67 228人,占农林工人的85. 3%。

☚ 三、垦区改革与建设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
0001214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9: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