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扫除文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扫除文盲 (一)扫除文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成人教育,首先是抓紧扫除青壮年农民文盲。1979年,贯彻国务院关于扫盲工作的指示,采取了“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新措施。“一堵”就是抓好普及小学教育,特别是解决好边远山区、黄河滩区和贫困地区普及小学教育的问题,让农村适龄儿童坚持学满五年并达到小学毕业程度,堵住继续产生新文盲的路子; “二扫”就是把12~45周岁的少年、青年、壮年中的文盲基本上扫除,即要求这部分人中的非文盲人数达到85%以上。农村扫盲的标准是能认1 500字,能看懂通俗易懂的报刊,能记简单的账,写简单的便条;“三提高”就是对已脱盲的,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继续学习,使他们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到1983年,全省扫除文盲134万余人,农村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8.8%,全省有40个县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了扫盲任务。1990年3月,省政府颁发《河南省〈扫除文盲条例〉实施办法》,要求扫盲工作要做好三个结合: ☚ 三、农村成人教育 (二)成人初等教育 ☛ (一)扫除文盲 (一)扫除文盲50年代,广西扫盲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冬学运动和推广中南教育局提倡的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其中,冬学运动力争两个月内使入学的文盲能认100—150个字并能默写出来,内容根据当地群众需要,与当地中心工作密切结合,男女分班学习。为了加强扫盲工作,1953年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要把扫除文盲作为劳动人民实现“文化翻身”的大事来抓。从省到专区、市、县相继成立扫除文盲委员会、扫除文盲协会。省扫盲委员会由一名副省长兼主任,下设秘书、城市和农村三个科。1957年全省农民中的文盲已扫除10%左右,1958年和1959年受“大跃进”影响,先后提出“两三年内基本扫除文盲”的浮夸指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扫盲工作陷于停顿。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广西贯彻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成立各级工农教育委员会,着重扫除少年、青年和壮年中的文盲。各地建立扫盲责任制,一度采取“学校包大队,教师包生产队,学生包个人”的办法开展扫盲,取得明显效果。到1979年,有玉林地区、16个县(市郊、市区)成了广西首批脱盲地区、县。到1993年统计,全自治区已有12个地区(市)、98个县(市、区)、1 350个乡(镇)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累计扫盲537万人。其中,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率已从1982年的16.94%下降到1990年的10.61%,按文盲比例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广西由1982年全国第8位跃到1990年的第6位。 ☚ 二、农村成人教育 (二)民校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