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灾种类
1.水稻螟虫。主要是三化螟和二化螟。螟虫历来是福建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新中国成立初期,螟害较为严重,1950年平均螟害率达20%。70年代,三化螟大发生频率增加,全省大发生三次。其中,1977年全省发生面积达50万公顷。80年代以来,三化螟大发生频率有所下降,主要是在局部地区大发生。二化螟大幅度回升后, 主要在宁德、福州和龙岩地区大发生。
2. 稻飞虱。主要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70年代,褐飞虱上升为常发性重要害虫以来, 以褐飞虱为主的混合种群(也有白背飞虱),常在晚稻后期暴发成灾,尤以闽东南沿海稻区大发生频率较高。80年代, 白背飞虱上升为优势种群后,常在早稻后期暴发成灾,晚季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为害中、晚稻。
3. 稻纵卷叶螟。70年代上升为常发性重要害虫后,1973、1978、1980、1982年全省大发生四次;1975、1985、1990和1991年分别在局部地区大发生。其中,特大发生的1980年全省受害面积达55万公顷。
4.稻瘿蚊。稻瘿蚊原是福建部分山区、半山区间歇性发生的害虫。80年代回升为害以来,发生范围迅速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已成为龙岩、漳州、三明等地市常发性主要害虫。从1985—1994年的10年中,全省大发生四次,受害面积从1985年5.5万公顷扩展到1993年为7.4万公顷,损失稻谷从1985年584万公斤增至1993年的1 157万公斤。
5.稻瘟病。60年代起,稻瘟病日益突出。1971年在闽西北等内陆稻区大流行为害,发生叶瘟7.27万公顷,穗瘟4.33万公顷,以穗瘟损失最重,一般减产10%—20%,受害重的几乎绝收。推广种植抗病良种后,病害明显控制,1977年又迅速回升,并逐年加重。全省早稻发生叶瘟12万公顷;发生穗瘟12万公顷,其中绝收的1.5万公顷。全年因稻瘟病共损失稻谷2亿公斤。
6.稻纹枯病。60年代后期以来,病害逐年上升。1973年全省水稻发病6万公顷,仅占水稻总面积的3.78%。1988年全省水稻受害面积扩展为55万公顷,已占水稻总面积的37.2%,成为福建水稻生产上发生最普遍、为害居稻病之首的重要病害。
7.稻白叶枯病。属局部性大发生,以闽南沿海稻区受害较重。1985年水稻发病面积5万多公顷。
8.麦类锈病。麦类锈病是福建大、小麦生产上危害最重的病害。1950、1952、1958、1959年在全省大流行四次,以1958年受害最为严重,一般减产五到六成,重的八到九成,部分重灾田颗粒无收。1966年全省发病面积13万多公顷,占大、小麦总面积的73%,其严重度一般为60%—70%,最重的达90%以上。
9.麦类赤霉病。50、60年代病害轻,70年代推广种植抗锈改良种均高感赤霉病而跃升为麦类的首害。1973年病害在全省大流行;1975、1976、1977、1979年又相继中度流行,以闽西北等内陆麦区受害最为严重。此后,闽西北地区就基本不种小麦。1983年病害在闽东南麦区大流行成灾,受害面积多达10万公顷,占大小麦总面积的66.1%。这一年因赤霉病成灾,加上白粉病和严重湿害,使全省大、小麦单产减产60%。
10.甘薯小象甲。此虫在沿海甘薯主产区普遍发生,旱年受害较为严重。轻发年份损失率3%以下,重发年份损失率10%以上。
11.甘薯瘟。1971年传入福建福鼎县时,发病面积不到1公顷,到1978年扩展蔓延达8 400公顷,一般减产20%—30%,重的60%—70%,甚至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