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就
纵观39年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成就是显著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农业动力和工具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到1990年全省拥有的农机总动力已达3215.76万千瓦,远远超过全省农业劳力、耕畜力的总和,农业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90年底,全省共拥有配套机械化农具80.03台套,半机械化农具811.89万台,农机总值113.91亿元,占农业固定资产的40%以上,每个农业劳动者拥有340.23元农机财产。全省机耕、机播面积都创历史最高水平,机收由1983年的444.1万亩增加到2 618.56万亩,机脱占粮食脱粒总数的80%,机灌6695.49万亩,农产品加工、场上作业、农田植保、农业运输都是用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工具完成的。部分富裕型村已先一步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2. 全省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过辛勤工作,全省已初步构成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四大载体(县、乡镇、村、农机户)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机服务体系。全省建有各级农机化管理生产服务单位53 775处,农机安全监理站141处,农机化技术推广站127处,农机化学校134处,农机维修及销售网点2689处,农机工程开发服务公司网点50个。全省从事农机使用、管理、服务的人员已达200万人以上。
3. 农业机械化范围日益扩大,经营机制运行走向良性循环轨道,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已突破传统的“耕、耙、播”老三项范围,进入了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和农业工程、农业资源开发的广大服务领域。近几年农机化推广了机修反坡梯田、覆盖免耕播种、精少量播种、化肥机械深施、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增氧、机械化青贮秸秆、机械铺膜等作业新项目。适应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利用拖拉机和农用动力机械从事农村运输和农产品加工,已成为经济效益高、最易致富的作业项目。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经营也发生了新的变化。1985年全省农机经营收入31.62亿元,盈利14.24亿元,到1990年收入增长到55.58亿元,盈利23.05亿元,上缴国家税费3.35亿元。形成了“服务—创收—更好服务”的局面,走向“自我完善、自我壮大、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并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农副产品商品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