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水县率先搞起人民公社
徐水县是保定市平原山区兼有的县份。1957年冬,徐水县委根据中央指示: “以水为主,以小型为主,以民办为主” 兴修水利的方针,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在这项工作中,县委把徐水县人民由于地瘠人贫而迫切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不恰当地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从而忽视了某些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他们带领全县人民经过一冬 (1957年)和一春(1958年)的苦战,修建了51座蓄洪水库,在平原地区利用盐碱洼地建成了157座 “满天星”式的平原水库,同时,还改造了不少旧有的蓄水坑塘,挖些自然泉,打了265眼机井,开挖了长达250公里的输水渠道。在兴修水利的过程中,县委统一规划和调配劳动力,把全县10万多男女劳动力组织到河岸、山区和平原搞 “大会战”,打破了原有的乡村界限,提出了“乡乡互助搞水利,拐着弯算账都有利”、“治水大家干,福祸一条线” 的口号。为了推动水利建设,县委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大张旗鼓地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旗帜鲜明地反对本位主义、反对分散主义、反对阻碍 “大跃进” 的保守思想,在全民范围内展开“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做什么辩论什么,水利工地搞得轰轰烈烈,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掀起了大轰大嗡的跃进局面。
徐水县以水利建设为突破口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的经验,得到中央领导和河北省委、保定地委的重视。从1958年2月开始,中央和省委领导多次到徐水县视察和指导工作。1958年3月11日 《人民日报》发表徐水县委第一书记题为 《苦战三月改变全县自然面貌》 的报告,并为此发表社论 《徐水创造了好经验》。社论认为: “徐水县修筑水库的经验为平原治水找到了方向。” 1958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发表文章把徐水县打破地域界限、组成像军队那样连营等劳动组织,实行全县统一调动劳动力大协作,村村建立了公共食堂、托儿所、幸福院等,把农业劳动的集体化和社会化等经验作为共产主义萌芽赞扬。并提倡徐水县实行的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1958年4月19日,《河北省委关于学习徐水县委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领导经验的通知》下发,要求全省各地、市、县、乡党委要结合生产、整风,认真组织干部深入学习徐水的经验,并大力推广。
1958年8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省、地、县委领导陪同下,视察徐水县南梨园乡大寺各庄农业合作社的农田、粮食加工厂等处。在农业社办公室里,毛泽东主席问农业社长李江生: “你们的农业社叫什么名称啊?”李江生回答 “叫第八瀑河农庄”。毛主席说:“还是叫人民公社好。” 随后毛泽东主席介绍了 “巴黎公社” 的情况,以后毛主席又到河南省和山东省视察,进一步强调 “还是人民公社好”,并见诸于报端,公布于世。在毛主席视察的当天夜里,徐水县大寺各庄率先成立了人民公社。随之,全县的248个农业社宣布转为农村人民公社; 并在1958年9月 15日成立了徐水县人民总公社 (后改成徐水人民公社),实行县社合一。县人民公社的机构共有15个主要部门,其中有: 办公室、计划委员会、监察委员会、政法公安部、军事部、文教卫生部、劳动工资福利部、妇女部、工业交通邮电部、农田水利林业部、畜牧家禽渔业部等,还成立了徐水人民出版社。全县推行一级核算,劳动力、资金、基建项目、农业生产建设由县统一管理,给财政上增加了极大负担。全县社员的工资由县人民公社统一发放。1958年11月份曾给全体社员发放了一次工资和部分生活用品,共达550万元。到12月份只筹集到90万元的工资款,无法兑现每个社员的工资与实物,如每人应发毛巾两条,全县应发144万条,而实际上只发了72万条。至于看电影、洗澡等项目根本没有条件达到。因为当时徐水县的全年财政收入不足2000万元,离计划需要量相差甚多,只好挪用商业上的资金700万元,使商业资金不能周转,所以徐水县的供应制不到三四个月就夭折了。
1958年9月 10日,刘少奇同志到徐水县视察,觉察出徐水县的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他引用孟子的话: “且一人之身百工之所为备”,说明生产规划安排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指出在分配问题上,要便于满足社员们复杂的生活需要。指示县委要对全县的工农、后勤和文教各方面的人力要算一笔细账。又引用 《礼记》上的话: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让县委根据所算的细账,设法使非生产人员和非生产时间尽量减少,并谆谆告诫大家 “全民所有制并不是共产主义性质的,只有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教育普及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都逐步消失了,才算进入了共产主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