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发区概况
1.区域范围。河南省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第一期(1988—1990年)开发区涉及安阳、新乡、濮阳、鹤壁、焦作、郑州、开封、商丘、周口、许昌、漯河、平顶山、驻马店、信阳共14个市(地)84个县(市、区),中央财政每年投入8 000万元,省、地、县财政每年配套8 000万元,农业银行专项贷款第一年4 000万元,后两年均为8 000万元,乡村群众每年集资8 000 万元;第二期(1991—1993年)开发区在第一期的基础上,新增了南阳盆地的方城、唐河、镇平、邓州等八个县,和淮河南岸的信阳、罗山、光山三个县。由于城市郊区的耕地面积较少,生产条件相对好,故第二期开发区,除保留郑州市郊区外,其余13个市(地)郊区不再立项开发。河南省黄淮海平原农业第二期开发区发展到15个市(地)87个县(市、区)。中央财政资金每年9 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每年9 000万元,农行贷款每年仍投8 000万元,群众集资每年8 000万元;第三期(1994—1996年)的第二年(1995年)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在前两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洛阳伊洛河流域的偃师、伊川、汝阳、宜阳、孟津、嵩县六个县和南阳两个千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至此,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到16个市(地)的95个县(市、区),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约1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4.5%;人口7 13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9%,其中:农业人口6 414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83%;现有耕地面积598.46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7%;人均耕地0.084公顷,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央财政投入达到每年1.1亿元,地方财政配套1.1亿元,银行专项贷款1.26亿元。
2.资源条件。该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历史上就是全国粮棉油肉的集中产区,也是河南农业的主体。
该区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北亚热带面积为4.79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8%,暖温带面积为11.70万平方公里,占70.2%。常年日均气温为13~15℃,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4 200—4 900℃,多年平均无霜期190~230天,热量资源分布特点为东西南北差异大,一般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递增趋势。从气候、热量条件看,无论是生长期较长的小麦,还是生长期较短的秋作物,都能满足需求,且水、热与农作物生产旺季同步,可满足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如实行集约经营,可达到多种多收的目的。
光照充足,年日超时数2 000~2 600小时,日照率为49%~58%,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459.8~522.5千焦耳/平方厘米,其中能被植物利用的太阳光合有效辐射总量为229.9~259.16千焦耳/平方厘米,丰富的光照资源,使小麦、棉花、花生、玉米等农作物在整个生长期都能处在较长的光照下,对其生长和产量形成十分有利。
该区多年平均自然降水量为600~1 2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平均为773毫米,区域分布特征为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季节分布差异大,大部分地区夏季约占50%~60%,冬季占10%~15%;年、季、日降水变化率大,山区垂直变化差异大。导致全省旱涝灾害经常发生,只要通过开发建设,改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雨季排、蓄水源,旱时汲水灌溉,改变气候型农业生产格局,该区农业将大有发展潜力。
开发区水资源总量为414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313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204.7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水量为103.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450立方米,耕地亩均394.3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量的1/6,分别居全国的第26位和24位,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省份。但是,河南省过境水资源十分丰富,黄河、汉江及漳河、沁河等均可利用部分水量,只要采取开采、保护、节水相结合的办法,水资源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用水。
宜农荒地面积大。据对“四低”、“四荒”后备资源调查,开发区宜农荒地10.26万公顷,荒山1.46万公顷,宜果茶荒地2.8万公顷,荒地10.02万公顷,共计24.73万公顷。区内宜农荒地分布在黄淮海平原6.93万公顷,南阳盆地1.86万公顷,豫西1.466万公顷。
中低产田类型多面积大。据土壤普查统计,开发区现有中低产田426.66万公顷,且类型较多,主要有瘠薄型、旱地型、水田型、盐碱地、风沙地、砂姜黑土地、坡耕地等。其中:黄海平原片中低产田面积79.73万公顷,黄淮平原片261.73万公顷,南阳盆地61.2万公顷,伊洛河24万公顷。
3.开发潜力。开发区内,有宜农荒地10.26万公顷,目前基本无产出量,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改善生产条件、增加物质和科技投入是发展粮棉油的良好基地。按目前耕地年亩产粮食生产能力300公斤计算,每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62亿公斤。此外,区内其他荒地、荒山14.466万公顷,若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措施得力、因地制宜开发治理,同样可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区内426.66万公顷中低产田,农田水利设施差,易旱、易涝、易渍,土壤结构不良,涵养水肥能力差,从前七年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看,只要增加科技投入,改善水土等生产条件,每亩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5公斤以上,共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0亿公斤;目前开发区内复种指数为17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后,复种指数提高到185%,提高13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播种面积55.46万公顷,复种单产按250公斤计算,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8亿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