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地表水水质
1.长江口。长江口水体水量大、自净能力较强,相对而言,是当前上海境内水质最佳水体,但长江口水体水质存在区域性和时间性变化。由于自徐六泾到吴淞口70公里长的江段沿岸有主要污染源30处,故沿岸水体水质较差,近岸有黑色污染带。据遥感资料检测,离岸1 200~1 300米处江水存在一条明显的分界线,线外江水自净能力高出线内江水3~4倍。时间性变化表现在,汛期长江下泄水量大,但在11~次年4月的枯水期,时有咸潮入侵,历史上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6年)等年,曾有咸潮入侵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咸潮入侵影响以1978—1979年与1987年范围最大、时间最长与浓度最高,其他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黄浦江。黄浦江在1960年以前曾是一个主要渔业区,鱼虾成群,盛产鳗鱼、鲈鱼、鲳鱼、毛鲚鱼等,全江段均可捕鱼,水质良好。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废污水治理又不能同步,伴随着废污水排放量的增加,黄浦江水体水质经历了由良好—轻度污染—较重污染—严重污染的变化过程。干流黄浦江在1958年前,因仅有个别支流污染水体泄入,沿江工厂不太多,当时河道自净能力较强,水体水质基本良好。1959—1962年,水体出现轻度污染,夏天出现黑臭天数记录。自1963年起,因干、支流的纳污量不断增加,造成干流水体自净能力日见降低,逐步发展为终年有黑臭天数记录。据上海市自来水公司黄浦江干流黑臭天数记录资料,1963—1993年(31年)平均每年出现104天,其中1963—1977年(15年)平均每年仅29.8天,1978—1980年(3年)平均每年为98.7天,1981—1989年(9年)平均每年153.4天,1990—1993年(4年)平均每年出现275.3天。
据1996年市水文总站的水质监测资料,黄浦江从淀峰至吴淞口全长为113.4公里,全江段全年水体水质在Ⅲ~劣于V类(劣于V类是结合太湖流域的实际情况增加的,在GB3838—88的全国标准中无此分类,下同)之间,其中Ⅲ类水质河长为32.1公里,占全长的28.3%;Ⅳ类为45.2公里,占全长的39.8%; Ⅴ类为11.2公里, 占全长的9.9%; 劣于Ⅴ类的为24.9公里, 占全长的22.0%。
3.苏州河 (吴淞江)。1910年前, 上海工业尚处于萌芽阶段, 且人口密度不大, 苏州河水质清沏,鱼类成群。20年代起苏州河开始出现水体污染。1911—1924年, 原闸北水厂曾在恒丰路桥附近取用苏州河水体作为供水水源。自1920年以后水质逐渐恶化,1928年闸北水厂被迫迁至军工路新址, 以黄浦江为水源。以后, 由于苏州河水体终年黑臭, 现仅具航运、行洪与纳污等功能。
为改善苏州河沿线地区水环境, 1988年8月25日开工兴建上海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 投资16亿元。主体工程于1993年12月通水, 原污水直排苏州河的108家企业, 已有101家完成接管和预处理。1995年开始, 市政府着手组织进行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目标是彻底改善苏州河水质及沿岸面貌。
据1996年的水质监测资料, 苏州河全年河段水体水质在Ⅴ类至劣于Ⅴ类之间, 其中Ⅴ类的河段为19.1公里, 占全长的35.4%; 劣于Ⅴ类水的河段为34.9公里, 占全长的64.4%。
4.淀山湖。全淀山湖水体于1996年已平均达到富营养化程度, 湖水中氮、磷浓度很高, 且在逐年上升, 富营养化程度还在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