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营时期1950—1957年
这一阶段,安徽各地使用的拖拉机、排灌机械数量较少,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在国营农场试用示范,并试办了一批国营拖拉机站和国营排灌站。
(1) 国营农场拖拉机试用示范。1950—1954年,安徽先后创建了普济圩、方邱湖、正阳关和宣郎广4个国营农场,共引进了13台美制“艾利斯”和“福特”,以及35台苏制“斯大林-80号”、“BT-54”,匈牙利制“Sl-55”等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通过国营农场试用示范作用,揭开农村田间作业机械化的序幕。到1957年年底,全省国营农场发展到16个,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51台,机耕面积达24.3千公顷。
(2) 国营拖拉机站建立和发展。1954年,安徽第一批6个国营拖拉机站分别在怀远县曹老集、凤阳县门台子、宿县、蒙城县、濉溪县孙町集和阜阳县插花镇建立,配备有苏联等国生产的大中型拖拉机15台和机引犁、悬挂犁、圆盘耙、钉齿耙、播种机等机引农具。1955年,又在萧县黄口镇、无为白茆洲建立了2个国营拖拉机站。195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捐资213.36万元,在定远县炉桥兴建了安徽八一拖拉机站,拥有拖拉机100标准台,是当时全国两个最大的拖拉机站之一。到1957年底,全省国营拖拉机站发展到14个,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28台,机耕面积74.7千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7%。
(3) 国营排灌站的建立和发展。1951年,芜湖县易太圩建立全省第一个机械排涝泵站,装机6台、179千瓦。到1957年底,全省拥有排灌机械1 431台,排灌动力2.71万千瓦。其中,中型排灌泵站64处,装机421台、1.53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76.1千公顷,当年完成排灌面积38.1千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