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红壤荒地进军阶段1950—1959年
江西红壤遍布全省各地, 面积约有1 080万公顷, 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64%, 其中: 有红壤性水田120万公顷, 旱地40万公顷, 共占耕地总面积的60%左右,是我国南方红壤分布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红壤最明显的特点是酸性强, 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含量低, 土质粘重板结, 耕性差, 水、肥、气、热状况不协调, 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造成单产水平低。因此, 在旧中国, 红壤一直被人认为是“不毛之地” 而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新中国成立后,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 从1950年起, 揭开了向红壤进军的序幕。1950年, 当时的江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丁景才, 组织省农科所的科研人员, 着手进行低丘红壤的生产性探索, 在南昌县横岗利用原森林苗圃基地开荒26.6公顷, 种植农作物和果树。与此同时,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 在新建县甘家山开办红壤试验场。1955年, 省农科所为开发利用红壤, 成立了红壤利用系, 一面深入调查总结群众的经验, 一面在南昌县横岗、柏岗开垦红壤荒地256.2公顷, 栽种黑麦、甘薯、花生、绿肥等农作物以及果树、茶叶、牧草和养猪、养牛, 进行农林牧结合、综合利用改良低丘红壤的系列试验研究。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 到1956年, 各项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黑麦、甘薯、花生亩产分别达到60千克、690千克和101.5千克,果树和茶叶生长都很旺盛,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0.41%提高到0.74%,过去被称之为“兔子不拉屎、野鸡不过岗”的红壤荒岗,经过开发利用,呈现出勃勃生机。仅柏岗试验场5年即净盈利8 379元(当年价,下同)。这一试验的成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振奋了人们的精神,其意义不仅在于证明了红壤并非“不毛之地”,而且走出了一条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的新路子,摸索出了合理利用改良红壤的技术措施,为全省大规模垦荒作了必要的技术准备。为了摸清全省荒地资源,按照省政府的部署,1955年,省农业厅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红壤荒地资源调查,共查出0.2万公顷以上集中连片的宜垦荒地34处,总面积9.47万公顷。在此基础上,编写出《江西省红黄壤利用改良区划初步意见》,明确了低丘红壤区共有可垦荒地约86.67万公顷以及荒地的分布情况,进一步为大面积开垦红壤荒地提供了依据。
1956年,省委、省政府发出“向红壤进军”和“上山下乡、大办农业”的号召,一个大规模改良利用红壤的运动迅速在全省展开。紧接着在典型的红壤丘陵区建立了6个试验性农场,运用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大面积开发利用红壤的示范。这一年,全省开垦红壤荒地3.34多万公顷,新建和扩建大型农牧场30多个。1957年冬—1958年底,全省5万名干部上山下乡,先后建立100多个国营综合垦殖场,累计开发红壤荒地面积20余万公顷。不仅广泛种植了薯类、小麦、花生、芝麻、油菜、豆类、麻类、甘蔗、瓜菜、牧草、绿肥等各种农作物,而且栽种了果树、茶树、蚕桑、油茶等多年生经济林木,发展了牲畜饲养和水产养殖业,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的发展,展示出开发改造红壤的广阔前景。
江西利用改良红壤的初步胜利,得到了国家的关注与重视,成果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被拍成新闻片和科教片,在全国广为宣传。1959年,为纪念新中国成立10周年,《红旗》杂志发表了当时任江西省农业厅厅长盛朴的《高举红旗,征服红壤》的文章,对南方各省的红壤开发利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