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农业文物
从考古遗址中发现大量古代农业文物, 反映了黑龙江地区古代生产内容和手段。
(1) 阎家岗旧石器时代遗址。1982年黑龙江省考古工作者, 在哈尔滨西郊阎家岗一处高台地上, 发掘第四纪动物群化石, 计有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鹿、野猪、鳖、羚羊等。同时还伴随出土了9件打制石器。经鉴定, 这些动物化石的年代距今约23 000年左右。当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已经形成。他们使用的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 还有木器、骨器等,打制石器有砍伐器、手斧, 均系砂岩打成, 多为石片石器。这里的先民以狩猎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集体围猎在草原上的猛犸、东北野牛、野猪、鹿、羚羊等动物, 他们在黑龙江大地上创造了远古文化。
(2) 昂昂溪文化遗址。齐齐哈尔市昂昂溪以西6公里处以五福为中心遗址, 多达百余处, 距今有5 000~6 000年左右。1930年开始发掘, 50年代后,又进一步调查发掘。出土文物中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 打制、压制、磨制均有, 以压制居多。从出土的石镞、投枪头、尖状器、刮削器、切割器和单排倒钩骨枪头以及大量鱼骨、兽骨, 可知当地居民以渔猎为主要生计。
(3)新开流文化遗址。1972年于密山市兴凯湖与小兴凯湖之间湖岗上发掘出土的文物中, 有骨器鱼镖、鱼钩、鱼卡等; 石器有石镞、刮削器、石叶、石钻、石核等, 以压制的细石器为主; 还发现大量野猪、鹿、熊骨。据测定, 距今6 000年左右, 该地就住着一支以渔猎为业的原始先民。
(4)莺歌岭文化遗址。位于宁安县镜泊湖南端。1963年发掘, 分上下两层, 经测定, 下层遗址属新石器时代, 距今4000年左右, 出土了打制石锄、石斧和网坠等。反映了当时渔猎生产仍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5) 白金宝文化遗址。1974、1980、1986年在肇源县民益乡大庙村白金宝屯遗址三次发掘, 出土文物中的生产工具有骨鱼镖、骨矛、骨镞、蚌镰、蚌刀、磨制石斧、短身梯形磨制石锛等。铜器有小刀、镞,以及青铜饰件等几百件文物。据测定, 距今2900年左右。表明当时嫩江流域已有原始农业, 同时渔猎生产仍占有一定比重。
(6) 团结文化遗址。1977年在东宁县大肚川镇团结村发掘清理出原始社会晚期居住址10座, 出土了陶器、石器和铁器。石器多为磨制; 铁器有镰等。据测定, 距今2000年左右。其中铁镰的发现, 表明当时农业已开始使用铁器, 生产水平有较大发展。
(7) 东康文化遗址。宁安县东京城镇东康村遗址, 于1964、1973年两次发掘, 出土了大量石器、铁器、陶器、骨器等。还出土有:
❶炭化谷物。出土的陶瓮中盛有炭化谷物。经鉴定为粟和黍, 籽粒是经过加工脱壳的 (也有未经加工脱壳之黍), 但籽粒较现代的小, 而形态特征与今相同, 属于人工种植的农作物, 对炭化的粟和黍进行测定, 其年代为距今1 695±85年。
❷石镰。其形制与今日农村使用的铁镰非常类似。另外, 还出土了陶网坠、石磨、石棒和石镞等。从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 当时氏族部落已过着定居生活, 经营原始农业, 种植大面积谷物, 并有谷物加工能力, 但渔猎和采集还占很大比重。
(8) 同仁文化遗址。位于绥滨县福兴满族乡同仁村。1973年发掘, 分早晚两期。早期为勿吉文化遗存, 经测定, 早期遗存距今1 435±80年; 晚期约为五代及辽时期。出土了铜、铁、陶、骨等制造的工具, 其中铁器中有镰、削、锛、带扣等。
(9) 上京龙泉府遗址。1963年于宁安县渤海镇上京龙泉府遗址发掘。地下一米深处发现渤海铁铧, 由质硬耐磨的生铁模铸成, 氧化虽很严重, 但保存基本完好, 其尖端呈漫圆形, 显为长期使用磨损的结果。通体制作为不等边三角形, 边长分为36、32.5厘米,后宽为27厘米, 正面突起部分中空高5.3厘米, 为插入木质犁附件之处, 后背三角形穿孔, 各边分别为5.5、5.5、5.6厘米, 可借以固定犁铧便于牵引耕作。铁铧厚约1厘米, 净重4.5公斤。根据形制、构造、重量看, 是铁木复合农具中的重要部件, 与其他部件配套组合, 并由畜力牵引才能深耕起垅作业, 表明渤海国时农业已进入犁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