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发展模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发展模式

(一)发展模式

福建乡镇企业是在各地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社会、经济、资源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主要是:
1.侨乡带动模式。属于这类模式的主要分布在泉州市及其他闽南沿海侨区。这类地区的基本特点是华侨多,人口密集,农业条件优越,交通方便,耕地有限,而工矿资源匮乏,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难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新中国成立前主要靠漂洋过海谋生;新中国成立后在农闲之余或经商或从事小手工业加工,大量侨眷长期靠侨汇赡家糊口,维持生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农村在中共富民政策推动下,在农村改革实践中,充分发挥侨乡优势,以利用侨汇为中心,依托信息灵敏、引进资金和技术等优势,利用侨乡闲房、闲资金、闲人多的有利条件,率先发展“三来一补”等家庭企业。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逐步发展成以股份经营型企业为主体,以广泛吸收内外资为依托,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国产洋货为特色,形成向内向外双重辐射体系,朝着外向型经济转化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在发展初期,主要是家庭集资联户企业,其发源地在晋江县所属的陈埭镇、石狮镇、磁灶镇。由于这种股份合作形式的形成能迅速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企业的经济朝着经营规模聚合化、资源利用多样化、市场开拓多极化、经济联系多向化的格局发展,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形成了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很快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到90年代中期,许多联户股份企业已成为乡镇企业中的龙头和骨干,或与外贸公司合作组成工贸联营企业,或与外资合作、合资成为“三资”企业;有的发展成为外向型的企业集团;有的已开始从事境外投资业务,在境外设立分厂,带动了乡镇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经济分工。
这类模式中,最典型的是闻名全国的“泉州模式”。“泉州模式”亦称“晋江模式”,它孕育在晋江,“发源”于晋江,后在泉州市管辖的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鲤城等八个县(市、区)发育成型。“泉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它鲜明的特征和个性。概括起来,
❶以改革开放为突破口。泉州人发挥“三多”优势(即华侨多、能人多、农村劳动力多),依托侨资、侨力,面向广阔市场,发挥农村能人效应,发展了乡镇企业。泉州市政府总结农民群众以多种多样股份合作形式集资办厂的经验及时提出“放、帮、促”的方针,即放手发动农民群众发展乡镇企业,力排姓“社”还是姓“资”的非议;制定优惠政策,规定“股份合作企业可以登记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带征率”的纳税办法。通过依靠市场,外引内联,嫁接外资,山海协作,城乡联动,产权改革,技术改造,建设小区,集团经营等一系列改革,使泉州市乡镇企业发展成为泉州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据“五分江山有其四”的显赫地位;
❷以侨资、侨力为依托。泉州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联系着世界五大洲,通过发挥华侨的桥梁作用,把巨额的侨资及国外先进的设备、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引了进来,使乡镇企业在“高起点”上运转,生产了多种多样国产小洋货。全市“五洋牌”的企业有60%以上。质优、时新、便宜的“小洋货”不仅在国内京、津、沪等大中城市成为热门货,而且大量出口,进入国际市场;
❸以股份合作制为主体。泉州人最先找到了一条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股份合作道路。通过股份合作,推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横向联合,使城乡生产要素得到迅速优化组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到1986年,股份合作经济已是乡镇企业的主体。全市股份合作企业的企业数、产值、从业人员、固定资产值分别占全市乡镇企业的64%、68%、70%、45%。到1991年,泉州市有股份合作企业1.29万家。1995年,泉州市45家乡镇企业集团大都是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石狮市新湖企业集团经省体改委批准进行股份制规范化试点,成为泉州市第一个比较完善的股份制企业,这标志着泉州市股份合作企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❹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实行“两头在外”(包括市外、省外和国外),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技术。利用市场的机制,形成逆向循环的产销市场化体系。第一是区内专业市场;第二是国内市场,包括台湾在内的30个省、市及港澳地区;第三是国外市场。在东南亚各国以及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都有泉州的名、特、优产品。有的产品成为这些国家正式注册的名牌产品,形成了区内—国内—国外,由内到外逐级辐射的市场体系。泉州市场机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活”。泉州人运用华侨信息多而快的优势,紧紧跟踪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掌握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情报”,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营销手段,从产品的开发、质量、品种、技术、工艺、价格等方面,与国内外竞争对手较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弃我取,人缺我补”,以己之长,击人之短,以优取胜,以新取胜。
泉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走出了靠市场创造现实社会生产力成功之路;走出了建立城乡一体化经济的成功之路;走出了通过外引内联,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联合的成功之路;同时,走出了国富、村富、民富、共同富裕的成功之路;并为福建乃至全国农村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经济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成功模式。
2.城乡结合模式。属于这类模式的主要分布在中小城市的近郊。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充分发挥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依托城市发展乡镇工业,服务城市发展第三产业,面向城市发展高优农业,走出一条独具城郊特色的农工商全面发展的乡镇企业, 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这类模式中最典型的代表是鼓山模式。
福州晋安区鼓山镇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类似全国著名的苏南模式,它具有三条明显的特征:
❶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四个轮子一起转。鼓山镇互助合作基础好,经营管理水平高,集体经济实力强。在乡镇企业发展上,坚持以乡、村集体办的企业为主体, “四个轮子一起转”,“大轮子带动小轮子”。到现在,全镇拥有乡镇企业2716家。其中,镇办40家,村办256家,联户办及户办2420家。1995年,乡镇工业总收入达到33.73亿元。其中,镇级企业工业产值18.24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4%。村级企业工业产值15.49亿元, 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46%。在鼓山农村经济结构中,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处主导地位;
❷以城市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鼓山人依托市区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城市大企业, 大力发展横向的技术、经济联合,先后与省纺织研究所、师大高分子研究所、福州大学、福建农业大学、省发电设备厂、福日公司等50家省内外单位建立横向关系, 吸引了100多位技术和管理的专家,参与鼓山经济建设。鼓山镇被列入全国首批星火技术密集区。1992年11月,鼓山福兴建设发展总公司又和省科技开发中心联合创建了“福建省福兴联合开发中心”,实行科技开发、信息服务、培训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以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该“中心”现已开发“血糖尿糖分析测试仪”、“边角码”软件技术等高新技术项目。今后将成为科、工、贸一体化的科技示范窗口;
❸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山人抓改革促开放,开放促开发,把开发国内市场与开拓国外市场密切结合起来, 做到利用“两种资源”,连接“两个市场”,广泛依靠国际间、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优化组合。1990年10月,鼓山人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新机遇,依靠鼓山人自己的力量,大胆办起了全省第一家农民自办投资区——鼓山福兴投资区。通过不断扩大出口,提高了鼓山经济外向度,推动了鼓山乃至整个福州市“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属于这种模式的还有福州市洪山镇、盖山镇等许多城郊乡镇。
3.“草根工业”模式。属于这类模式的主要分布在农村手工业、商业集散地,这些地方手工业历史悠久,能工巧匠众多。他们发挥当地市场辐射能力强,民间手工业基础好,以及经营能人多的优势,通过依托市场,开发市场,走出一条农工商结合的路子。这类模式中最典型的代表是长乐市金峰镇。金峰镇是长乐“北乡”集贸、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改革开放以后,金峰人充分发挥金峰具有集贸古镇和当地群众经商办企业经验丰富的优势,以原有家庭手工业、纺织业为基础,以发展金峰旧市场,建设金峰新市场为突破口,积极引导、鼓励群众投资,扩展小厂,兴办新厂,发展商品生产, 从事商业贸易活动。针对企业原来存在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单一,市场竞争能力弱,以及企业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金峰人采取了大胆的治理整顿措施,从优化企业结构入手,扶持、鼓励企业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企业规模,更新机械设备,培育技术人才,增强发展后劲,促进企业上规模,技术上水平,产品上档次。把投资方向从传统的针纺织行业扩展到钢铁、机械、建材等行业。1985年,金峰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1986、1987两年又实现翻番。全镇发展有纺织、经编、塑料、食品加工、机械、建筑材料六大门类乡镇企业达600多家,成为金峰经济的台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副委员长赞誉之为“草根工业”之花。同时,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力扩张集市贸易,走农工商一体化的道路。现在全镇拥有综合、果菜、水产品、禽畜、布料和针纺织品等六大专业市场,总建筑面积达13.44万平方米。到90年代中期,金峰乡镇企业也逐步向股份化、集约化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 并从过去的小商品交易为主的贸易型集镇逐步转化为贸工农结合的、商品经济发达的农村新型集镇,并进入全省”十强集镇“的行列。属于这种类型的集镇, 还有福清的龙田镇, 南安的官桥镇, 东山的铜陵镇等。
4. 资源开发模式。属于这类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的, 主要分布在内地山区, 特别是南平市与三明市各县。山区的乡镇企业起步迟于沿海,农户的闲散资金也不及侨乡丰裕,但山区矿产和林产资源丰富,具备资源系列开发的优势, 竹木加工制造和建材工业的发展不仅成为山区乡镇企业的支柱产业, 也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其原料立足于本地,资源多归乡、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山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后劲较大。进入80年代中期,在沿海乡镇企业的影响和带动下,开始注意打开山门,面向市场,依托市场,积极引进资金、人才和先进设备,对当地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系列开发,把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出口产品中,山区的土纸、竹制品、重晶石等均有大幅度的增长。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生产能适应出口需要的土特产品,山区积极运用补偿贸易的形式引进设备与技术, 使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在较高的技术起点上。如竹木筷、木碗、竹席、笋制品、工艺竹编等,市场主要在国外。为了适应出口需要, 先后组建了出口创汇为导向的企业群体,如建瓯吉阳工艺厂以木漆碗为龙头,联合闽、浙、赣三省28个县(市)、40多个企业,组成福建吉阳工艺(集团)公司,产品全部外销,年产值达600多万元。顺昌县利用毛竹优势与外商合资成立了“福建顺昌德昌竹业有限公司”,引进竹艺品生产线,进行竹制品系列开发。顺昌还发挥石英石矿的资源优势,与澳门合办“福建顺昌涌恩电焦电化有限公司”,出口工业硅。

☚ 三、发展模式与特点   (二)发展特点 ☛
0000847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