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发展概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发展概况

(一)发展概况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逐渐总结出一套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耕作制度。早在七八千年前河南已有了原始种植业。那时人们采用撂荒的种植方式。商代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后,人民经长期的定居,掌握了复耕撂荒的技术,发展了原始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治国篇》载:“嵩山之东,河汝之间(河南中部地区),蚤(平)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熟)也,四种而五获”。说明土地已开始连续种植。自秦汉以后,种植制度由一年一熟连作逐渐向轮作多熟制过渡。东汉张衡《南部赋》记载,当时南阳地区已经有了水旱轮作的稻麦两熟制,到了后魏种植制度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发展了换茬、轮作、复种等技术。元明清传统农业水平有新的提高,二年三熟制,一年二熟制的轮作复种技术有所发展。清光绪年间,淇县冯绣(禀生),创造了隔一畦种一畦的间作套种,虽用工较多,但一年可获三熟。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间、混、套作已较为普遍。
新中国成立后,土肥水等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河南省的种植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50—60年代种植制度主要有:
❶以冬季休闲为主的两年三熟制,多分布在豫东、豫北和淮北平原地区。
❷以夏季休闲为主的两年三熟制,多分布在豫西后陵地区和南阳盆地及其边沿丘陵岗地。
❸烟叶集中产区的两年三熟制,主要分布在许昌地区京广铁路以西平原县或半山区县。
❹一年两熟制,主要分布在平原灌区和水肥条件较好地区。
❺稻区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一熟制,多集中在豫南和沿黄河稻改区,各地都有零星分布。
❻棉花、花生一年一熟制,前者主要在重点棉区,后者多在平原沙区。
70年代,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以间作套种为中心的种植制度改革遍及全省。套种方法:
❶麦垄套种玉米。即在麦收前10天左右麦垄套种玉米。先在安阳、新乡试点。1977年后在全省推广,一般年份种植面积26.7万~33.3万公顷,1980年达到86.7万公顷,占夏播玉米面积的62%。1995年套种占夏播玉米80%以上。
❷玉米、大豆间作。粮食总产不减少或略有增加,但大豆价格高、总效益较好。
❸麦棉套种。最早在豫南棉区实行,增产效果显著,已在全省普遍推广。
❹两粮、两肥(或油菜)间作套种。在一般中等地力条件下采用,小麦间作绿肥(或油菜),麦收前20~30天把绿肥翻掩或收油菜后套种玉米,在小麦收后再种一茬绿肥或在早春在麦田混播草木樨,作麦田底肥。
进入80年代以后,人增地减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作物种植制度逐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依靠增加物质投入和科技进步实现多熟高产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全省农作物复种指数70年代以前为150%左右,80年代为160%,90年代增加至170%以上,1995年达到178.3%(见表3-2-20)。

表3-2-20 复种指数变化情况

年 份复种指数年 份复种指数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55
153
153
155
159
161
161
163
159
157
151
159
151
151
150
153
147
147
146
142
143
144
145
146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48
149
150
150
150
153
153
151
154
156
160
161
166
168
171
171
172
171
173
173
175
177
178.3
全省各地探索出一批新的间作套种模式,省农业厅总结出19种高产高效模式在全省推广。扶沟县8万公顷耕地全部实行间作套种。
营养钵育苗、地膜覆盖80年代初出现,可充分利用光热,早种早收,防止冻害。棉花生产上应用较多,1995年推广营养钵育苗面积66.7万公顷,地膜覆盖面积27.3万公顷,分别占棉花种植面积的30%和70%。
塑膜温棚主要用于蔬菜生产。1993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1994—1996年河南省塑膜温棚方案》。1995年全省已有塑膜温棚6.13万公顷,亩均收入达3 000~6 000元。
☚ 三、种植业耕作制度变革   (二)土壤耕作制度 ☛

(一)发展概况

(一)发展概况

河南农民体育历史悠久,很早就有武术、摔跤、棋类和舞龙、耍狮子、踩高跷等民间体育活动。
60年代,结合民兵训练所开展的游泳、射击、登山、通讯、长跑等体育活动,是河南农民体育的主要形式。各级民兵组织把体育训练作为增强民兵体质、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措施。70年代,篮球、田径、广播操、乒乓球等项目也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如当时的巩县回郭镇公社,所属大队和生产队建有简易篮球场达150多个,成立有324支男女农民篮球队,公社还建有能容纳5 000人的灯光篮球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不少地方出现了“求富、求知、求乐、求健”的好势头,自发地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
归纳起来,河南农民体育有以下四个特点:
1.建立、巩固和发展农村体育文化阵地。1981年11月,省体委和团省委在偃师县召开全省农村文化体育活动阵地建设现场会,总结交流以农村文化中心、文化站、青年之家为阵地大力开展体育活动的经验。1983年,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建立文化中心、文化站2 374个,村青年之家22 178个,自筹资金购置各种文体器材36万多件,有近千万农民在业余时间参加球类、武术、自行车、游泳、长跑、棋类和医疗体育等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到1985年底,全省农村青年之家发展到35 786个,占自然村总数的76.9%,并涌现出“红旗青年之家”438个。全省已有半数以上的县及乡镇利用工余和各种传统节日组织体育活动和比赛。
2.开展争创“体育先进县”、“体育先进乡(镇)”活动。为推动农民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国家体委从1985年开始在全国开展“体育先进县”评选活动。河南省根据本省农村的实际,制定了争创全国和本省体育先进县的规划、措施和标准。通过十多年的积极争创和国家体委的检查验收,河南省共有四批18个县(市)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第一批,1987年有新野县、灵宝县、荥阳县;第二批,1988年有项城县、温县、偃师县;第三批,1990年有长葛县、舞钢区、汝州市;第四批,1991年有镇平县、辉县、卫辉市、罗山县、舞阳县、郏县、孟津县、济源县、禹州市。
在国家体委对河南评出18个“全国体育先进县”的同时,省体委又先后评出19个“河南省体育先进县”,使全省体育先进县总数达37个,大大推动了河南农民体育的发展。
3.促进体育社会化,依靠社会和行业办体育。所谓体育社会化,就是要充分发挥各行业和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打破以往体委独家办体育的局面,使体育的领域不断扩大,体育的意识不断更新。在促进体育社会化过程中,地、县两级体委的工作重点是配合当地农牧局抓好农民体育。要把经济富裕乡镇的体育活动先开展起来,充分发挥专业户、富裕户办体育的骨干作用。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产业、行业和基层体协,实现机构、资金、活动“三落实”。1989年9月30日,河南省农民体育协会成立,对促进河南省农民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动全省体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此后,全省农村出现了体育活动活跃、参加人数增多、竞赛普遍开展的更加喜人局面。如以举办农民千辆摩托车比赛闻名全国的河南灵宝县,在1990年9月10日又举办了全国首例“农民百辆吉普车大赛”。115名勤劳致富的农民驾驶着自己的吉普车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展现了富裕后农民们的洋洋喜气和精神风貌。当时该县农民已拥有摩托车4 000辆,各种小汽车200余辆,富裕后的农民对文体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次赛会就是适应这种要求而安排的。当天,灵宝县数以万计的城乡群众观看了比赛。
4.少林拳和陈氏太极拳在民间的推广与发展。少林拳得名于登封嵩山少林寺,它是吸收古代各家武艺之长,而形成中华武术中的一个最有影响的流派,以刚劲有力、朴实无华和利于技击享誉国内外。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另一大拳种,发源地是河南温县陈家沟,其拳势螺旋缠绕,快慢相间,意气形密切配合,把养生、健身和技击合而为一。这一“刚”一“柔”两大拳种,除登封、温县男女老幼演练蔚然成风外,在河南其他广大农村也相当普及。如淮阳县搬口乡,有1 500名农民参加武术活动;项城县城郊乡42个村,有37个村都开展武术活动。1991年,河南省评选“武术之乡”活动,经各地自荐或推荐,省体委检查验收,首批命名9个县(市)、15个乡镇为“省武术之乡”。1992年12月,在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国家体委推出了全国首批35个“武术之乡”,河南登封县、温县、淮阳县、汝州市4县(市)入选,数量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

☚ 四、农民体育   (二)坚持开展“百万农民健身活动” ☛
0000376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36:18